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其一》應該怎麼理解?

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其一》應該怎麼理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其一》應該怎麼理解?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淨,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裏的水爲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爲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爲它輸送活水。

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其一》應該怎麼理解?

賞析

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着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爲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爲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

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爲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讚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啓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爲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一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一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纔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瞭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創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藝術創作的本質

創作背景公元1196年(慶元二年)朱熹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爲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爲讀書亭書寫“書樓”,併爲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

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其一》應該怎麼理解? 第2張

朱熹簡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逆翁。諡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