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雜詩七首·其二》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雜詩七首·其二》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雜詩七首·其二

曹植 〔兩漢〕

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

何意回飈舉,吹我入雲中。

高高上無極,天路安可窮。

類此遊客子,捐軀遠從戎。

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

去去莫複道,沉憂令人老。

譯文

《雜詩七首·其二》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隨風飄轉的蓬草離開原來的根,跟隨着遠風飄蕩。

誰料又被一陣旋轉的狂風舉起,一直朝上吹向雲層。

飛得越來越高沒有極限,浩渺天路哪裏纔是盡頭?

而有些遊子就好像這無根的蓬草,大好身軀捐給遠方軍營。

粗麻製成的短衣難以遮掩身體,難嚥的野菜也不常供應。

算了吧,就不要再提起,沉憂只會讓人更加衰困。

註釋

《雜詩七首·其二》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第2張

轉蓬:隨風飄轉的蓬草。

飄颻:形容舉止輕盈、灑脫。

回飈:亦作“迴飆”。旋轉的狂風。

毛褐:粗麻製成的短衣。

薇藿:薇和藿。貧苦人用以充飢。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爲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後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爲“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