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沈約《有所思》:寫徵人思家情緒,並描繪邊塞風光

沈約《有所思》:寫徵人思家情緒,並描繪邊塞風光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沈約(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是南朝樑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作爲南朝文壇領袖,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顒等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於詩文,避免八病,這爲當時韻文創作開闢了新境界。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沈約的《有所思》,一起來看看吧!

沈約《有所思》:寫徵人思家情緒,並描繪邊塞風光

有所思

沈約〔南北朝〕

西征登隴首,東望不見家。

關樹抽紫葉,塞草發青芽。

昆明當欲滿,葡萄應作花。

流淚對漢使,因書寄狹斜。

這是一首和詩,劉繪、蕭衍所作的和詩主旨均爲一般男女相思之作。劉繪“佳人不相見,明月空在帷”託意思婦,蕭衍“腰中雙綺帶,夢爲同心結”也是思念良人之作。而這首詩的特點在於寫徵人思家情緒,並描繪了邊塞風光。

沈約《有所思》:寫徵人思家情緒,並描繪邊塞風光 第2張

首兩句“西征登隴首,東望不見家”。隴首,表明抒情主人身份是征戍之人。遠征在外,登大隴山東望而見不到故鄉的情景,領起全篇。三、四句承接“望”字,東望不見家,見到的是邊關景物,塞上風光:“關樹抽紫葉,塞草發青芽。”草木抽葉發芽,意味着時序變換,春到人間,紫葉、青芽,色彩新美。邊地異域風物變換觸動徵人的鄉思。五、六兩句,用設想推開出去,宕出故鄉景象來:“昆明當欲滿,蒲萄應作花。”春天到來,冰融雪化,江湖水滿,徵人想象故鄉當是春池水滿,景色宜人,比起關塞來另是一種風光。內地比邊塞暖和,引進的葡萄該已開花。那葡萄開花的庭院裏,居住着眷念邊塞的親人。多少往事堪回想,家中一切,今又如何,本是虛寫之筆卻如此具體親切。最後兩句“流淚對漢使,因書寄狹邪。”正在急切思念家園的時候,見到朝中派來的使者,不禁熱淚長流,請他捎去深情的書信,轉達到我那望不見的家園。

全詩起承轉合,章法嚴謹,情景相融。虛實並舉,文辭精拔;韻律和諧。唐封演《聞見錄》載:“周顳好爲韻語,因此切字皆有平上去入之異,永明中,沈約文辭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聲譜。時王融、劉繪、範雲之徒,恭而扇之,由是遠近文字,轉相祖述,而聲韻之道大行。”這首詩正屬於永明年間出現的佳作,所謂永明體詩歌。音調之美是永明體詩歌的首要條件,沈約言:“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爲文。”如果以浮聲理解爲平聲,切響理解爲仄聲的話,此詩所有詩句均做到了“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如首兩句“平平平上上,平去入去平”,四聲變化有節,發音輕重協調,若第九字“見”爲平聲,則完全符律句要求。從句法結構上看,中兩聯已是對句,若在聲律上稍作調整,就與五言律體無異。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