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三贈劉員外》柳宗元所作,表達對摯友的惋惜和感嘆

《三贈劉員外》柳宗元所作,表達對摯友的惋惜和感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時期文學家、思想家,河東人,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方面的成就大於詩。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柳宗元所作的《三贈劉員外》吧。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在永州已經呆了整整十餘年的柳宗元,被召回京城,原以爲會得到重用,卻遭到以武元衡爲首人等的妒恨,再次被貶到更爲偏僻的柳州。在這裏,就要提到一個人,一個可以讓柳宗元過命相交的摯友,他就是劉禹錫。

因爲參與“永貞革新”,“二王和八司馬”一次又一次遭到貶謫,有人病死在遭貶途中,有人老死在貶謫之地,更有人一生都沒有返回故里。柳宗元和劉禹錫這對患難兄弟,更是如此。他們在被貶的道路之上,一次又一次地相伴同行,結下深厚的友情。

詩人不幸詩家幸。固然這樣聽起來非常清新脫俗,可是對於當事人而言,輕輕一句詩家幸,卻包含何其多的人生痛苦。柳宗元貶於柳州之後,由於生存環境惡劣,再加上身體脆弱,更可能是已經心力交瘁,終於重病染身,不久病故任上,年僅四十七歲。

《三贈劉員外》柳宗元所作,表達對摯友的惋惜和感嘆

柳宗元在病重時分,就已經預料到不幸,留下遺書,讓摯友劉禹錫全權處理自己的身後之事。劉禹錫也不負知己,親自求韓愈爲其撰寫墓誌銘,並且多方籌措資金,出版了柳宗元的作品集。此中肝膽相照的悲壯故事,令人動容。

《三贈劉員外》

【唐】柳宗元

信書成自誤,

經事漸知非。

今日臨岐別,

何年待汝歸?

此處的劉員外,即劉禹錫。這首《三贈劉員外》,便寫在兩人被貶之時結伴同行途中,因爲在此之前,柳宗元已經寫有《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詩》《重別夢得詩》。

《三贈劉員外》柳宗元所作,表達對摯友的惋惜和感嘆 第2張

“信書成自誤,經事漸知非”,回首此生艱難遭際,詩人頓時感慨萬千,念頭紛紜而起:年輕時代的自己,對人生滿懷熱忱期望,一切都以書本上的道理作爲做人處世的準則,最終飽受打擊和蹂躪,反而耽誤自己的一生,如今經歷種種人事,方纔明白過來是非曲直,實在是沒有什麼道理可言的。

這兩句,大概可以算作本詩的警句。它既是詩人飽經人生磨難之後的感慨,更是對無常命運的體悟。其中的滋味別有一番,可以說是酸甜苦辣齊聚一堂,把一個讀書人的尷尬處境表現得活生生的,簡直可以算得上淋漓盡致。

忽然之間,想到陸游的名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讀書示子聿》)。雖然這首詩的意思是說寫詩的,可是世間道理一理通百理同,結合到“盡信書,不如無書”,便會馬上明白此中道理,絕對不會是信口雌黃的。

《三贈劉員外》柳宗元所作,表達對摯友的惋惜和感嘆 第3張

“今日臨岐別,何年待汝歸”,臨岐,又作臨歧,本意是面臨歧路,後來引申爲贈別之辭。詩人與摯友手挽着手,緊緊相握,依依不捨:你我兩人今天在這裏分別之後,從此天各一方,再想聚會在一起,也不知道需要等到哪一個年月的事,能不能再次歸來,或許根本都是一個未知數。

前面兩句,當然是詩人總結人生閱歷後的沉痛領悟,也是對摯友的訴苦,或者還可以加上另外一個緣由,即對自己和摯友的共同勸告,似乎想要讓兩個人都能從理想的夢幻王國裏走出來,不要再遭到命運的重重磨折。否則,何以會有“信書成自誤,經事漸知非”這樣一個意志消沉的句子出現。

最後這兩句,語氣是沉重的。或許,詩人已經感受到冥冥之中的預警。這裏的“何年待汝歸”,不僅是對摯友的惋惜和感嘆,結合到詩人最後的悲慘結局,更像是對自身的一個使人難以接受的不祥預言。

詩人是不幸的,其悽慘境遇使人同情。然而,“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詩人又是幸運的,能夠遇到可以託付身後一切事的摯友;“斯世當以同懷視之”,詩人更是幸福的,最終可以在漫漫人生旅途之上,碰見一個真誠相待的摯友,患難相扶,肝膽相照。要知道,這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啊!多少人一生難求,多少人夢寐以求。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