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日出入》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日出入》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原文】

日出入安窮?時世不與人同。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

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日出入》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泊如四海之池,遍觀是邪謂何?

吾知所樂,獨樂六龍,

六龍之調,使我心若。

訾黃其何不徠下。

【註釋】

①安窮:何有窮盡。安,何。窮,盡。

②時世:猶時代。《荀子·堯問》:“時世不同。”一說指自然界之時序變化,與社會人事變化相對。

③泊如:猶“泊然”,飄泊而無所附着的樣子。四海之池,即謂四海。《史記·日者列傳》:“地不足東南,以四海爲池。”

④是:此。邪:語助詞。謂何:還說什麼呢。

⑤知:一說疑作“私”。

⑥六龍:古代傳說日車以六龍(龍馬)爲駕,巡行天下。日出日入,即爲日神駕六龍巡天,以成晝夜。

⑦調:發。一說協調之意,指龍馬步伐配合協調。

⑧若:順,此有愉悅之意。一說疑爲“苦”字之訛,“以‘苦’與末句‘下’(古音虎)相葉,‘若’字則不葉”(鄭文《漢詩選箋》)。

⑨訾(zī):嗟嘆之詞。

⑩黃:指乘黃,傳說中龍翼馬身之神馬名。《漢書》應劭注:“乘黃,龍翼馬身,黃帝乘之而上仙者。”按:此即前所謂“六龍”。徠(lái):同‘來’。一說“訾黃”當連讀,同紫黃,即乘黃。

【譯文】

《日出入》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第2張

日出日落,何時才終窮?時光歲月不與人的壽命齊同。

所以春天並非我想要的春,夏天並非我想象中的夏,

秋天並非我期盼的秋,冬天也並非我中意的冬。

時間像遼闊的四海,人的壽命好比一個小池,遍觀物象後才知道生命的無奈。

我瞭解怎樣才能快樂,只有獨自駕馭六龍上天。

六龍的協調步伐,使我的心胸頓時爽暢。

唉,乘黃,怎麼還不下降把我帶上仙界。

【創作背景】

《日出入》是《郊祀歌》(因爲歌辭有十九章,故又稱《十九章之歌》)中的一章,祭的是日神。《漢書?禮樂志》載:“至武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於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於汾陰,澤中方丘也。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爲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爲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郊祀歌》主要用於進行郊祀。關於郊廟歌辭的創造羣體,大體可分三種說法:皇帝、李延年及中央集權下的司馬相如等文人羣體。而這首《日出入》的作者很有可能是皇帝本人。其創造緣起是漢武帝惑神仙不死之說,敬天地鬼神之祀。元狩(漢武帝年號,前122—前117)年間,曾令司馬相如等作辭、李延年“絃歌”,製作了一組祠祀天地諸神的樂歌——《郊祀歌》。《郊祀歌》不是一時一地一人所作,而是長久以來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有學者從“吾”“我”等第一人稱直接對話性的語句中判斷其作者有可能是漢武帝本人。受武帝時代的郊祀制度的制約,可將《郊祀歌》十九章分爲用於甘泉泰山和汾陰后土、泰山明堂的樂歌“正歌”和不用於儀式,等待“選詞以入樂”的“散歌”。這些散歌基本上是武帝巡祭或求仙路上的祥瑞歌。《日出入》一詩,當爲“散歌”,是太始三年(前94年)二月,武帝晚年東巡齊地、禮日成山時所作。而馮沅君以爲此詩是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時的作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