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儒家經典著作,由戰國中期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所著,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也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終的一本,直到清末時期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共七篇,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其學說處罰點爲性善論,護長德治。

《告子上》共二十章。第六章,針對孟子主張的“性善”,公都子舉出“性無善無不善”“性可以爲善,可以爲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三種說法,孟子用“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維護性善說,並指出四者即仁、義、禮、智。

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節

【原文】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爲善,可以爲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爲君而有象;以瞽瞍爲父而有舜;以紂爲兄之子,且以爲君,而有微子啓、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孟子曰:“乃若1其情,則可以爲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爲不善,非才2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3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4。’孔子曰:‘爲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譯文】

公都子說:“告子說:‘本性沒有什麼善良,也沒有什麼不善良。’也有人說:‘本性可以讓人做好事,也可以讓人做壞事;所以當週文王、武王興起時,百姓便一心向善;周幽王、厲王興起時,百姓便變得橫暴。’也有人說:‘有些人本性善良,有些人本性不善良;所以,以堯爲君,也有象這樣的百姓;以瞽瞍爲父,也有舜這樣的兒子;以紂爲侄兒,而且貴爲君主,也有微子啓、王子比干這樣的仁人。’如今老師說本性善良,那麼,他們的說法都錯了嗎?”孟子說:“從人天生的資質看,是可以做好事的,這便是我所說的人性善良。至於有些人做壞事,不能歸罪於他的資質。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於仁,羞恥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禮,是非心屬於智。這仁義禮智,不是從外面滲透給我的,是我本身固有的,只是不曾光大它罷了。所以說:‘探求它,就得到它;放棄它,就失去它。’人與人相差一倍、五倍以至無數倍的,就是不能釋放人們善良本質的緣故。《詩經》說:‘天生育衆民,萬物便有規則。百姓秉持着那些通則,喜愛那優良的品德。’孔子說:‘這篇詩的作者真懂得道哇!有事物,便會有其通則;百姓秉持了這些通則,所以喜愛那優良的品德。’”

《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節,原文、譯文及註釋 第2張

【註釋】

(1)乃若:至於。

(2)才:與上文“乃若其情”的“情”都是說人的資質。

(3)鑠:銷熔,引申爲抽象意義的熔化、滲透。

(4)“天生”至“懿德”:見《詩經·大雅·烝民》;“蒸民”,《詩經》作“烝民”;烝(蒸),衆;物,事;則,法則;秉,持;彝,常;懿,美。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