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荊楚歲時記》五、金薄爲人 華勝相遺原文和翻譯

《荊楚歲時記》五、金薄爲人 華勝相遺原文和翻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1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原文]

正月七日爲人日。以七種菜爲羹;剪[糹採]爲人,或鏤金薄爲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按:董勳《問禮俗》曰:“正月一日爲雞,二日爲狗,三日爲豬,四日爲羊,五日爲牛,六日爲馬,七日爲人。正旦畫雞於門,七日貼人於帳。”今一日不殺雞,二日不殺狗,三日不殺豬,四日不殺羊,五日不殺牛,六日不殺馬,七日不行刑,亦此義也。

古乃磔雞,今則不殺。荊人於此日向辰門前呼牛馬雞畜,令來,乃置粟豆於灰,散之宅內,雲以招牛馬,未知所出。

剪[糹採]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從新也。

《荊楚歲時記》五、金薄爲人 華勝相遺原文和翻譯

華勝起於晉代,見賈充《李夫人典戒》雲:“像瑞圖金勝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勝也。”

舊以正旦至七日諱食雞,故歲首唯食新菜,又餘日不刻牛馬羊狗豬之像,而二日福施人雞,此則未喻。

郭緣生《述徵記》雲:壽張縣安仁山,魏東平王鑿山頂,爲會人日望處。刻銘於壁,文安猶在。《老子》雲:“衆人熙熙,如登春臺。”《楚辭》雲:“日極千里傷春心。”則春日登臨,自古爲適;但不知七日竟起何代。晉代桓溫參軍張望,亦有七日登高詩。近代以來,南北同耳。

北人此日食煎餅,於庭中作之,支薰火,未知所出。

[譯文]

正月初七是人日。用七樣菜做成菜羹;剪五色綢爲人形,有的雕刻金屬薄片成人形,帖在屏風上,也有戴在鬢角處的;(婦女)製成花形首飾互相贈送;登上高處,吟賦詩歌。

按語:董勳的《答問禮俗說》說:“正月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豬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馬日,初七是人日。正月初一早晨畫只雞帖在門上,初七把五色綢或金箔剪成人形貼在牀帳上”。現在正月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祿四不殺羊,初五不殺牛,初六不殺馬,初七不殺人,也是遵循這個古義。

更古的時候,正月初一是殺雞的,現在不殺了。荊楚地方的人這一天在西門前呼喚牛、馬、雞畜,叫他們回來。並且把粟和豆子拌在灰中,撒在層內,說是用來招回牛馬,不知出處在哪裏。

剪五色綢或金屬薄片成人形,是取人一進入新年,形貌精神都一改舊態而成新人的意思。

《荊楚歲時記》五、金薄爲人 華勝相遺原文和翻譯 第2張

戴花狀首飾是從晉代開始的,可以參看西晉賈充《李夫人典戒》。那裏面講:“(華勝)取象瑞圖金勝的形狀,又取象西王母所載首飾的模樣。”

從前因爲正月初一到初七禁忌吃雞,所以一年的開頭只吃新菜。另外,其他幾天(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也不刻畫牛、馬、羊、狗、豬的形象。但是初一和初七這兩天把祭祀時的福食分給人和雞吃,這一習俗就不知是什麼意思。(譯註者按:二日指雞日和人日)

晉人郭緣生的《述徵記》說:在山東壽張縣安仁山,魏東平王鑿平山頂作爲人日集會和望遠的場所,銘文刻在石壁上,字跡還保存着。《老子》第二十章說:“衆人熙熙攘攘,如同登上春臺遊觀。”《楚辭》“招魂”篇上也說過:“一望無涯千萬裏,春日遲遲傷人心。”那麼,春日登高遠眺,自古以來就認爲是最合適的時候,但不知初七登高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晉朝桓溫的參軍張望也寫過初七登高的詩。近代以來,南方北方都有這個習俗。

北方人在初七吃煎餅,煎餅是在庭院中做成的。”叫做“薰火”,不知出處在哪裏。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