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土家族建築 土家建築特色有“三大件”是什麼

土家族建築 土家建築特色有“三大件”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造型藝術的一種。武陵山區最早居住形式爲穴居、巢居和窩棚。隨着生產力發展,“巢居”演變成爲“杆欄”建築。元明清時期,土司衙署雕樑畫棟,飛檐翹角。近現代以來,在土家族“轉角樓”基礎上,吸收漢族的馬頭形封火牆和四合院等建築技術,使土家建築更爲完備。通過多年實地採風,我把民族特色明顯的土家建築精華歸納爲“三大件”:轉角樓、涼亭、花橋。

轉角樓

“轉角樓”是土家族標誌性建築。武陵山區現存成千上萬棟土家族轉角樓。在青山碧水之間、叢林密箐之處,一棟棟飽經風霜的土家族轉角樓或依山靠峯,或傍河臨橋,形成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現在保存土家族轉角樓較多的特色村寨地勢較高,同姓同宗的組成土家寨子,常以姓氏作爲寨名,如向家寨、覃家寨、田家寨、彭家寨……也有用土家語作寨名的,如麥寨(漢意爲太陽照到的地方)、苦竹寨(漢意爲山坡上的寨子)、龍山縣撈車村、永順縣列必村等,土家情趣十分濃郁。也有用漢語作寨名的,如保靖縣木芽寨、慈利縣三官寺土家族鄉吳王坡、桑植縣峯巒溪、武陵源區索溪峪土家族鄉雙峯村和永定區四都坪鄉、沅古坪鎮及王家坪鎮石堰坪、馬頭溪、紫荊塔、傘家灣等。有些山寨設有寨門,寨子中心闢有廣場。寨子中央建有擺手堂,爲土家族人跳擺手舞、祭祀中心。

土家族建築  土家建築特色有“三大件”是什麼

土家族人在正屋左右一頭或兩頭,與正屋垂直向外延出一組或多組排架,每排柱子長短依地勢高低而取捨,形成杆欄樓宇建築,即“轉角樓”。轉角樓多爲三排兩間,上、下兩層,亦有三、四層的,其屋脊必須低於正屋屋脊,寓“客不壓主”,同時也是工藝需要。修得最多的轉角樓是一正屋一廂房,土家族人稱之爲“鑰匙頭”。富有人家修的雙廂走馬轉角樓爲一正屋二廂房,圍成“撮箕口”,甚至在口前加上“朝門”,形成“四合水”。轉角樓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司檐和龕子。

山牆與挑檐相接,成爲司檐,用於擋雨通風。龕子是土家樓閣的雅稱,是轉角樓的廂房,外有懸空走廊。吊腳的形式依地形有臨坡吊、臨水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等,林林總總,花樣繁多。謂之樓,須有梯可上。就是樓梯也會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有直上的、有斜上的,有暗上的、有搭上的,有石的、有木的,有從室裏上的、有從室外上的……拾級而上至樓房,矮小的對子門兩側放小格窗櫺。樓閣多爲閨房,是土家姑娘繡花、做鞋、織“西朗卡普”的地方。走廊是由落地柱向外挑出的掛柱形成過道,有單面的、雙面的、三面的乃至四面的,稱爲“走馬轉角樓”,需有較高木匠技藝者方可爲之。民間俗語“木匠難起轉角樓,鐵匠難打鐵繡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轉角樓兩邊上端,檐角翹起,雄偉壯觀。轉角樓的掛柱下常飾木雕金瓜,鄉土氣息濃郁。走廊裝木花格,門窗除雕以“回”、“喜”字等吉祥圖案,還以顏料作底,以光油摻入山漆,刷得光亮照人。別看轉角樓“腳”參差不齊,柱子彎扭粗細不勻,眉毛枋凸翹平直不一,但是可謂形曲意直,韻到神足。土家民居的特點概括起來爲:“八字朝門青瓦屋,飛檐翹角轉角樓”。走進土家山寨,那形態各異、飄逸雄渾的翹角,那明暗高低、時隱時現的檐廊,那千姿百態、參差不齊的吊腳,那高低和諧、錯落有致的瓦坡,映在翠竹綠樹之中,猶如出自畫家手筆的一幅幅中國畫。

木屋花橋

土家“木屋花橋”是中國橋樑經典。土家祖先在溪河上面架的“花橋”木廊只有一層,或者一層一檐。橋面上建廓者,意在保護橋樑免遭雨淋腐朽,又可供過路人小憩。土家地區花橋設計獨特,裝飾華麗,由橋墩、橋廊兩大部分組成,故稱“木屋花橋”。橋墩用岩石砌成,以桐油石灰或者水泥縫合,呈梭子形上下排列。墩子鋪設橋木,以柏樹、楠木爲佳。橋木上面再鋪橫板,厚約2寸。橫板比橋木寬,兩邊等距離形成飛懸之勢。花橋核心部分是橋廊,又叫橋屋。它架設在橫板上,由木質柱樑組成。要立中柱、立檐柱,兩頭邊緣處立亮柱,上面穿棋筒架過樑。檐柱下腳部分安裝坐板,亮柱下腳部分安裝靠板,中間形成過道,寬約2至3米。橋廊建設注重土家風格,屋脊堆制羅漢,四方飛檐翹角。翹角上有的搬鰲魚,有的做喜鵲。

土家花橋是民間工藝經典,如今有能力設計、施工的匠師不多。此類橋樑佼佼者,當推龍山縣洗車河花橋、桑植縣洪家關賀龍花橋、慈利縣溪口鎮花橋、咸豐縣丁寨鄉十字路花橋、鶴峯縣走馬鎮白果村花橋、恩施市沐撫鄉花橋、印江縣汪家溝共濟橋、德江縣楠杆花橋、思南縣築溪佛圓橋、松桃縣大路花橋、石阡縣汪河花橋和永定區四都坪鄉烏木峪花橋、王家坪鎮馬頭溪花橋等。龍山縣洗車河鎮“洗車河花橋”由清代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紳士蕭家霖等人倡修。橋有三孔,爲石磴木面花橋。橋頂畫有太極圖形;兩邊橋簾刻有各種花紋;走廊兩邊建有木欄杆,並設平板坐凳。

土家族建築  土家建築特色有“三大件”是什麼 第2張

德江縣楠杆花橋建於清代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長15米,寬5米,木質橋面巧建三重檐、四角攢尖頂長廊。其廊造型頗爲特殊:底層爲歇山頂長廊,頂層爲攢尖頂閣樓,上層、下層兩側增建兩個懸山頂屋面,空間組合靈巧,建築層次豐富。花橋長廊之所以如此修建,與其特殊功能密不可分。原來橋廊上建築物內供有觀音菩薩和楊泗將軍,實爲建於橋上的“楊泗殿”和“觀音閣”。慈利縣溪口鎮杜家溪修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的“土家木屋花橋”,四角飛翹,雕樑畫棟。永順縣老司城附近保留多處木屋花橋。永定區王家坪鎮馬頭溪村至今保留一座古老的“木屋花橋”。

永定區四都坪鄉烏木峪花橋爲四扇三間,可供過往土家族人歇息。桑植縣洪家關賀龍故居木屋花橋既長又寬,氣勢雄偉。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老磨灣西北500米處的土家花橋“展卷橋”,雕樑畫棟、朱漆彩繪,由著名作家沈從文題寫橋名。永順縣大壩鄉向鳳生在張家界森林公園美食一條街建一座土家花橋,長25米,寬9米,高9米,飛檐翹角,氣勢壯觀,深受遊客喜愛。土家建築大師李宏進爲宣恩縣修建一座大型花橋,橋長80.08米,橋寬10.08米,5墩5亭,一層雙檐。

花橋是飛架溪河之上、連接兩岸的福利性建築,屬於地方善事範疇,常由一寨人或幾寨人邀約捐資修建。花橋是嘗“花”品月之地。村寨裏的俊男俏女,會聚橋頭,或者挑花繡朵,或者嬉戲聊天。墜入愛河的戀人,以歌爲媒,借聲傳情,挑姣選郎,結對配雙,成就一樁樁美事。

土家族建築  土家建築特色有“三大件”是什麼 第3張

六角涼亭

元明清時期,土家祖先行走陸地,土家道路只有泥巴路、砂子路、石板路和獵路。每個土司建有用青石板鋪面的官道,並且修建驛站和“六角涼亭”。土官出行,由轎伕擡轎。土家族人在山埡、山坳有風處修建“六角涼亭”,飛檐翹角。亭修木凳,以供行人歇息、納涼和躲雨。土家涼亭形似“傘把柱”,以楠木作柱,上尖下圓,雕花鏤空,工藝精細,古樸秀美。慈利縣江埡鎮和永定區普光寺保存的明代建築梅花殿頂爲“六角出檐”。“修橋補路、蔭功積德”是做善事,對社會有益處。所以,土家族人紛紛集資出力,修建花橋和涼亭,改善交通條件。有些路旁修歇墩、挖水井,供人歇息時乘涼、飲水。故土家歌謠唱道:“大路涼水涼悠悠,有人吃來有人修;我郎此回修一次,讓它清涼又長久。”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