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滿族文化 滿族的“子弟書”是怎樣盛行的

滿族文化 滿族的“子弟書”是怎樣盛行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4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子弟書是中國清代北方的一種滿族說唱文學,屬鼓詞類。盛行於乾、嘉、道三代,至光、宣時始趨於沒落。因爲它的“詞婉韻雅”(注:閒園《金臺雜俎》:“分東西城兩派,詞婉韻雅,如樂中琴瑟,必神閒氣定,始可聆此。”引見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0年12月),621頁。),所以在當代的藝壇上地位極高,曾被推崇爲當時說書人之最上者(注:繆東霖《陪京雜述·雜藝》:“說書:人有四等,最上者爲子弟書,次平詞,次漫西城調,又次爲大鼓梅花調。”清光緒四年刊本,1頁。),滿族人士,甚至尊稱它爲“大道”(注:語見《柺棒樓》子弟書:“自從那小窗故後缺會末,靄堂氏接仕襲職把大道傳。”)。

它之所以被稱爲“子弟書”,主要是因爲它的始創者、作者、演唱者、聽衆等,多以八旗子弟爲主。而且演唱者因爲有“子弟”身份,在演唱時,還有“請場”的儀式和規矩。

這種曲藝的體制實淵源於鼓詞,但無說白。至於它的唱詞雖仍以七言爲主,然而可以隨意增加襯字,最多一句有長達三十字者。其實子弟書一句長達二十字以上的句子頗多,如韓小窗《徐母訓子》,即有二十七、八字一句的,而《雷峯塔》卷中,更出現兩句長達三十字。其中故事情節簡單、篇幅短小者,可以不分回:而關目繁雜,篇幅稍大的,則可以分爲二、三回,甚至三、四十回,回約百句,間有回目。

滿族文化 滿族的“子弟書”是怎樣盛行的

每回之前,又多以七言一首開端,敘述作者的寫作動機或總括全書大意,名曰“詩篇”,俗稱“頭行”。它的歌詞每兩句押韻,每回限用一韻,韻用我國北方戲曲與曲藝所通用的“十三轍”。二回以上的作品可以每回換韻,也可以一韻到底,不加限制,十分自由靈活。

現存的子弟書大約有五百種以上,它的題材來源,則以取材於我國明清兩代通俗小說、元明清三代傳奇與當時北京流行的散出或京劇等故事佔最多,爲數在三百種以上;而以描寫當時北京社會生活及風土人情等爲題材者,也有近兩百種。前者不乏極爲優秀的作品,它們的藝術成就,往往遠在原著之上,而且影響深遠,流傳極廣;而後者所保存當代的社會史料則極爲豐富,實爲後人研究清代社會史最珍貴的資料。

子弟書的曲調最初只有西調。“然僅有一音,嗣而厭常喜異之輩,又從而變之”,遂有東調。西調又名“西城調”、“西韻”,音節近於崑曲,陰腔極多;東調又名“東城調”、“東韻”,音節如高腔,正大渾涵,有古歌遺響。

關於子弟書的作者,他們的真實姓名與生平事蹟,現今多已湮沒不傳了,但根據現存作品的詩篇與結尾曲文等,可以考出作者的別號或書齋名的約有百餘種五十多人,較著名的羅鬆窗有《莊氏降香》等八種,韓小窗有《千金全德》等二十二種,鶴侶氏有《集錦書目》等十八種,芸窗有《刺湯》等七種,竹軒有《借芭蕉扇》等六種,西園氏有《桃洞仙緣》等六種。其中羅鬆窗是西調的代表作家,韓小窗則是東調的代表作家,二人是專業的子弟書藝人,作品以取材於我國著名的小說戲曲故事中情節動人者爲主;鶴侶氏、芸窗二人則是業餘作家,他們寫作子弟書,目的在陶情自娛,所以多取材於身邊瑣事或借題發揮。綜觀此四人中,自以韓小窗在當時的地位最崇高,藝術成就也最大。

滿族文化 滿族的“子弟書”是怎樣盛行的 第2張

子弟書影響清代其它曲藝極大,當時各地區的大鼓書、快書、石派書,甚至馬頭調、牌子曲等,它們部分優秀的作品,大多是根據子弟書的名篇改編而成。

惟因其它曲藝的興起,反而促使子弟書趨於沒落。加以自韓小窗亡故之後,子弟書藝壇即後繼無人,復因唱腔千篇一律,又三板一眼實在難學,後期作品乏善可陳,終於一蹶不振,從此失傳。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