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滿族歷史 “勿吉”與“靺鞨”時期的滿族

滿族歷史 “勿吉”與“靺鞨”時期的滿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勿吉與靺鞨是中國東北古代民族名。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靺鞨。史載勿吉初有數十部,後逐漸發展爲粟末(今松花江)、白山(今長白山)、伯咄(即伯都訥,今扶余縣)、安車骨(今阿什河)、拂涅(今牡丹江一帶)、號室(今綏芬、穆倫二河流域)、黑水(今黑龍江下游)等7大部。而隋唐時勿吉雖已改稱靺鞨,其7部的劃分與名稱則相同。故知勿吉—靺鞨是不同時期對同一民族名稱的不同譯寫形式。勿吉—靺鞨,與肅慎、挹婁有直接的淵源關係,北魏至隋及唐中葉(5世紀至8世紀中葉)分佈也與肅慎、挹婁略同,而史籍所載地理更加明晰:主要分佈在東臨日本海,西至嫩江,南至長白山,北達黑龍江口及鄂霍茨克海的廣大地區。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勿吉人將扶余殘部追逐到東流松花江以北,一部分勿吉人即南遷到松花江中游扶余人故地。

早自北魏起,勿吉人向中原王朝納貢,或一年數貢,或間歲一貢,有一次來貢人數多達五百餘人。隋時,靺鞨首領突地稽內屬,遷居營州,被封爲遼西太守。唐初,突地稽又受封右衛將軍,並賜姓李氏。唐高宗時名將李謹行,即突地稽的兒子。

7世紀時,靺鞨白山、粟末諸部役屬於高句麗。唐太宗李世民伐高句麗,白山部衆多入唐,伯咄、安車骨等皆奔散,部分粟末靺鞨人南移至營州(今遼寧省朝陽市)定居。

滿族歷史 “勿吉”與“靺鞨”時期的滿族

武則天時,靺鞨人在其首領乞乞仲象率領下東歸故地,武后聖曆元年(698)乞乞仲象子大祚榮,在松花江上游、 長白山北麓一帶建立了政權, 自立爲振(一作震)國王。

振國居民以靺鞨人爲主體, 也有部分漢人、高句麗人。 唐玄宗開元元年(713)派崔忻冊封大祚榮爲渤海郡王,以其所統地區爲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從此不稱靺鞨,而以渤海爲號。

隋末唐初,黑水部逐漸發展壯大,內部又分爲十六部。在大祚榮建立渤海政權的同時,他們也與唐朝建立了聯繫,屢向唐朝納貢。

開元十年(722)黑水靺鞨酋長倪屬利稽入朝於唐,受命爲勃利(即伯力,今蘇聯哈巴羅夫斯克)州刺史,併爲置長史監之。開元十三年,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區置黑水軍,次年又置黑水都督府。通過朝貢和世代諸封號,黑水靺鞨人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和政治制度傳播到中國東北部黑龍江下游的廣大地區。

近年來,中國考古工作者在今黑龍江省綏濱縣同仁遺址中,發掘了不少靺鞨人用過的鐵錛、鐵帶扣和部分陶器,形制與中原地區的同類器物非常近似。這說明,靺鞨人在政治、 經濟、 文化生活上受到中原地區的影響,比其先人肅慎、挹婁更多。

勿吉人早期“邑落各自有長、不相總一”。後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上已出現了“父子相丞,世爲君長”,號稱“大莫佛(滿語:馬法)瞞咄”的部落聯盟酋長。

滿族歷史 “勿吉”與“靺鞨”時期的滿族 第2張

在7部中處在南部的粟末等部較先進,有農業,種植粟、 麥、 穄,採用“耦耕”的耕作方法,有手推車。同時從事狩獵,畜養馬、豬,富者多至數百頭,並能釀酒,已具有相當高的生產水平。

而渤海國學習唐朝制度與文化,最盛時具有5京15府62州,稱爲 “海東盛國”。處在北部的黑水等部發展較慢,以射獵爲業,但已使用鐵器,並能自“造毒藥,傅矢以射禽獸,中者立死”。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