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壯族樂器 壯族樂器“天琴”外形簡介

壯族樂器 壯族樂器“天琴”外形簡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1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形制獨特,天琴的外形、構造和用料均獨具特色,琴筒與板胡相似,琴頭正窄側寬,琴桿既細又長。尤爲特殊之處,是琴頭、琴桿用三節木料相接而成,未用一個釘,未塗一點膠。這種樂器在我國是獨一無二的,到目前爲止尚未發現哪個民族、哪個地區有與之相同的樂器,真可謂是樂器史一個奇蹟。

天琴由琴筒、琴頭、琴桿、絃軸、琴馬和琴絃等部分組成(圖),琴身全長95釐米~115釐米。琴筒爲扁圓錐形,筒腔用葫蘆殼或天麻竹製作,筒長8釐米~8.5釐米,中間部位最大直徑14釐米,筒前口直徑12釐米(約爲筒腔最大周長的1/4),筒後口直徑3釐米(爲前口直徑的1/4),這種製作規範世代相傳,故尺寸大都一致。

筒腔上下開有插入琴桿的方孔,筒前口蒙以桐木、松木、杉木等鬆輕而富有彈性的薄木板或筍殼爲面,龍州多用當地的圍塘木製作,板厚0.2釐米~0.5釐米,筒後口有音窗或敞口。

壯族樂器 壯族樂器“天琴”外形簡介

琴頭和琴桿使用當地出產的鐵力木或火果木等質地堅硬、結構緻密的木料製作,長度即爲琴身全長,分爲上下三節,上節爲琴頭,中、下兩節爲琴桿,每節長30多釐米,採用直插法銜接,不用膠粘,由於插口設計科學,插楔後十分穩固,前後、左右都不能有絲毫晃動。

壯族樂器 壯族樂器“天琴”外形簡介 第2張

琴頭前後窄扁、兩側寬平,上部多呈扁方形柱狀體,前後表面修削爲對稱的波浪形,左右兩側雕刻龍、鳳、文字或花紋圖案爲飾,也有的將琴頭上部雕刻成龍頭、鳳頭、魚形、帥印、太陽或彎月形,線條粗獷而奔放,有鎮邪、照妖和光明、吉祥之意。琴頭下部正面開有長方形通底弦槽,兩側設有兩個硬木製絃軸(左右各一),軸體短小、呈圓錐形,表面刻有條紋。

琴桿細而長,前平後圓,上窄下寬,呈半圓形柱狀體,正向較窄的平面爲按弦指板,不設品位,有的琴桿上節的背面刻有兩道凹槽,作爲左手拇指的定位標記,分別用於伴奏不同的高低調門。

琴桿下節末端插入琴筒的方孔中。

琴馬竹製或木製,呈橋空形,置於面板中上部。張兩條絲絃或尼龍弦。琴底安裝有一塊金屬片系弦,琴絃或直接拴繫於尾柱上。在弦槽和尾柱之間,繫有一條綢布制揹帶。有的天琴,在琴筒中還設有琴膽,即裝有兩三根長5釐米、直徑0.8釐米的鋼絲小彈簧;在面板的琴馬下方,開有一個直徑0.4釐米的小圓孔。

天琴裝飾富有特色,琴頭兩側的雕飾全部充填鮮豔色彩,外表塗以透明油漆,面板飾以彩色條紋,琴桿表面無漆,經長期使用後,外表泛出油亮的古銅色。

壯族樂器 壯族樂器“天琴”外形簡介 第3張

弦槽上方的琴頸部位,常綴以一束彩色飄穗,也有的系一條紅綢飄帶爲飾。

由於琴身可以拆裝組合,便於攜帶。

傳統的天琴,形制較大,琴身全長近120釐米,琴筒長13釐米、最大直徑達20釐米以上;現在的天琴,尺寸較小,琴身全長僅90釐米,琴頭平頂無飾,琴筒用天麻竹或鐵製,筒長8釐米、直徑10釐米,筒前口蒙以蟒皮或蛇皮,筒後口敞口。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