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大淩河之戰”之後後金發生了什麼?“大淩河之戰”是怎麼爆發的?

大淩河之戰”之後後金發生了什麼?“大淩河之戰”是怎麼爆發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淩河之戰”之後後金發生了什麼?“大淩河之戰”是怎麼爆發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猶如一盆冰涼的冷水澆在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腦門上,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曾經號稱戰無不勝的八旗勁旅竟然連續兩次敗倒在袁崇煥所守的寧遠城下,此舉無疑被視爲是一種恥辱。作爲後金政權的最高統治者,皇太極在這兩次失敗中也深刻地認識到了明軍火器作戰的效率,同時也明白,單憑八旗鐵騎現有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方式是難以攻破已經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爲先進的“紅夷大炮”和火銃的寧遠城的。而縱觀當時的遼東局勢,寧遠不破,明朝在遼東地區的防禦體系就依然會對後金形成相當大的震懾作用,另一方面,如若是攻不破寧遠一帶的防線,後金勢力就無法對山海關形成威脅,在這種情況之下,也就更不用提實現入主中原的“宏偉”大業了。因此,後金方面想要重新獲得勝利,只有改變其原有的戰略和戰術這一條出路。

大淩河之戰”之後後金發生了什麼?“大淩河之戰”是怎麼爆發的?

努爾哈赤畫像

衆所周知,基於當時後金經濟、技術等多方面的條件來看,八旗士兵想要在武器裝備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基本是不現實的,明帝國的火器資源和技術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依賴於其他國家的支持,更何況女真人還是剛從原始的狩獵採集文明過渡到農耕文明沒多久,先進的火器技術對於這些人來講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毫無概念可言。

如此一來,擺在皇太極面前的只剩下一條出路,即在戰略上進行創新。其具體實施步驟又分爲兩種:其一,暫時摒棄原有的作戰套數,繞過袁崇煥在遼東地區所佈置的防禦體系,由北面察哈爾蒙古的勢力範圍內越過長城口隘,進入關內,直搗京師,此舉於公元1628(崇禎二)年率先實施過一次;其二,由原先的強攻戰術改爲長困久圍,且圍而不攻,使城內的守軍在彈盡糧絕之後主動獻城投降。毫無疑問,相較於第二種打法,第一種顯得更爲冒險,危險係數也更大,因爲其戰術的根本終究是在不衝破山海關的情況之下對明方實施打擊的,基於如此,關內外在戰略上始終不能連成一線,且孤軍深入,難以進行持久作戰。

大淩河之戰”之後後金發生了什麼?“大淩河之戰”是怎麼爆發的? 第2張

寧錦之戰袁崇煥、皇太極所在位置

編者導讀:

“大淩河之戰”是建立在後金統治者採取第二種戰略基礎之上而爆發的。

大淩河城原爲明朝遼東都司的廣寧中左千戶所的所在地,大約在距錦州東的三十里處,宣宗時期於此首築大淩河堡。錦州乃廣寧中衛和左屯衛的所在地,與大淩河城(廣寧中左千戶所)同屬於廣寧防禦系統。明朝初期,廣寧防禦系統的主要任務是扼制住東北蒙古勢力侵犯遼東地區,而到了天啓年間,以努爾哈赤爲首的後金政權在武力手段的驅使之下強行佔據了遼河以東的大片土地後,廣寧防禦系統的主要任務也就隨之演變成了抵禦後金勢力的前哨陣地。崇禎初年,廣寧防禦系統中的錦州成爲了明朝在遼東地區的三大重要軍事據點(山海關、寧遠、錦州)之一。

大淩河之戰”之後後金發生了什麼?“大淩河之戰”是怎麼爆發的? 第3張

參考地圖

在皇太極繼位之後,後金方面正在研究採用何種戰略對明實施打擊的時候,明朝政府同樣也在研討着對金防禦的戰略戰術等一系列問題,最終,新上任的崇禎皇帝聽取了大學士孫承宗的意見,於大淩河一帶重新構築大淩河城,以此作爲連接松山、錦州、杏州三個據點的前進陣地,同時鞏固住錦州城在遼東地區的戰略地位。

公元1631(崇禎四)年農曆八月,皇太極親率十萬大軍壓向大淩河,將明軍將領祖大壽所駐守的大淩河城圍得水泄不通,並以此爲中心打擊前來援救的明軍勢力,最終這一長達數月的攻堅戰以大淩河城守將祖大壽率部投降後金而告終。從歷史進程的軌跡中也不難發現,後金方面自大淩河之戰勝利後其實力一度呈現出跨越式的發展,在與明朝之間的對峙中也鮮有敗仗,那麼,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關於這一問題,筆者在該篇文章當中就來給讀者朋友們做一番深層次的分析。

大淩河之戰”之後後金發生了什麼?“大淩河之戰”是怎麼爆發的? 第4張

袁崇煥畫像

本文的研究內容:

在皇太極圍困大淩河城的過程中,明朝方面數次派遣兵力前來支援,但無奈幾乎都中了後金騎兵早就設好的圈套,不幸節節敗退,再也沒有部隊敢前來馳援大淩河城了。在後金勢力的嚴密圍困之下,大淩河城已然成爲了一座與外部明軍斷絕了一切聯繫的孤城,且城內糧食告罄,甚至到了殺馬而食的地步,最終迫於無奈,祖大壽宣佈投降,並殺死了反對投降的副將何可剛。據史料記載《清太宗實錄》記載,守將祖大壽率部投降之際,城內軍民倖存者只剩下了11682人,僅佔原來人數的三分之一,七千匹戰馬只剩下了32匹,從這一數據也可想而知,當時大淩河城內軍民所面臨的困境程度之深。

毫不誇張的說,祖大壽這支力量是明朝在遼東地區少有的精銳部隊,並且深得老長官袁崇煥的信任,當年崇禎皇帝下令逮捕袁崇煥的時候,祖大壽義無反顧的率領部下進行兵變,此舉可謂是令朝野上下震驚不已,無人敢於輕舉妄動,最終在孫承宗手執袁崇煥的親筆書信的教化下才逐漸平息了這場譁變。

大淩河之戰”之後後金發生了什麼?“大淩河之戰”是怎麼爆發的? 第5張

孫承宗畫像

當時跟隨祖大壽一同投降的明軍將領有:副將劉天祿、張存仁、鄧長春、祖可法等一共38名中高級軍官。可以看出,這次投降的基本是原袁崇煥部下的遼將,且這些遼將都是祖大壽的“關寧鐵騎”部隊的老本。因此,儘管此次後金在大淩河之戰中沒能收穫到多少實質性的戰利品(人丁、糧食、資源),但從某種意義上講,明帝國手中的大部分遼將都已基本囊入了皇太極的“口袋”,這些遼將所帶來的價值相較於那些糧食、人丁、牲畜等資源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在爭取到了祖大壽及其部下明軍之後,努爾哈赤進行了十分優厚的待遇。公元1632(天聰六)年二月,根據皇太極給戶部所下達的命令可知:

大淩河漢人,可分隸副將下各五十名,參將下各十五名,遊擊下各十名,盡令移居瀋陽,以國中婦女千口分配之,其餘令國中諸貝勒大臣各分四五人,配以妻室,善撫養之。——《清太宗實錄》卷11

大淩河之戰”之後後金發生了什麼?“大淩河之戰”是怎麼爆發的? 第6張

皇太極雕塑

除此以外,上至副將、子侄,下至軍中守備都給予了相當豐厚的額賞賜,從數量上看,此次由大淩河城前來歸降的明軍官員共得到賞賜人口1516人、牛273頭,平均每人擁有人口9·3人,牛1·7頭。實際上,從當時的後金經濟狀況來看,這一賞賜規模對於後金本身來講是需要負擔着很大壓力的。那麼,皇太極爲何要在國力本就不寬裕的情況下對降軍實行如此豐厚的賞賜呢?從代善之子嶽託的一則奏章中可以略知一二:

先年克遼東、廣寧,其漢人拒命者誅之,後復屠永平、灤州漢人,以是人懷疑懼,縱極力撫諭,人亦不信。今天與我大淩河漢人,正欲使天下皆知我國之養人也。臣愚以爲若能善撫此衆,嗣後歸順者必多。且宣明前事,以告於衆,則人皆信服矣。——《清太宗實錄》卷11

憑以上所述,不難得知,皇太極所做的這一切只是爲了更好的爭取到明軍將士,使其爲後金所服務,從而進一步瓦解明帝國的軍事實力,並可以此宣揚後金乃一支“仁義之師”,與此同時,還可以彌補當年二貝勒阿敏在永平四城的屠殺給漢人所帶來的不良印象。

大淩河之戰”之後後金發生了什麼?“大淩河之戰”是怎麼爆發的? 第7張

參考圖1

事實證明,皇太極所做的這一切在後來爭取明朝將領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爲很多“走投無路”的明軍勢力投降於皇太極指明瞭方向。

公元1633(天聰七)年五月,原毛文龍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率部來歸,受到了皇太極高規格的接待。同年十月,原毛文龍部下副將尚可喜遣人與後金方面約降。不難發現,此三人同屬於原毛文龍的舊部,雖然這三部的兵力加在一起也不到一萬,但需要說明的是,這些部隊都是裝備了火炮、鳥銃等先進火器的部隊。除此以外,這支部隊還爲皇太極帶來了善於海上作戰的水軍及其附屬的戰船。要知道這些都是後金軍隊的薄弱環節,且都是十分渴望而又難以擁有的部隊建制。

自孔、耿、尚三部歸順於皇太極之後,後金的火炮攻堅能力、海上防禦能力等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爲後來在明金對峙的過程中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軍事條件和戰略基礎,而這一切都不得不得益於在大淩河之戰中所衍生出的功勞。

大淩河之戰”之後後金發生了什麼?“大淩河之戰”是怎麼爆發的? 第8張

紅衣大炮

結語:

“大淩河之戰”不僅在軍事實力上對明帝國進行了一次直接性的削弱,使得明朝政府在遼東地區的精銳部隊幾乎損失殆盡。而且由於後金方面對於明朝降將的爭取力度之大,使得一些諸如孔有德之類的明朝勢力產生出了歸降於後金的強烈慾望,這也就是後金爲何自大淩河之戰之後其實力呈現出跨越式發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大淩河之戰”是後金勢力發展過程中一道至關重要的“分水嶺”,爲其後來能夠入主中原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