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伊闕之戰:戰神白起的成名戰,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伊闕之戰:戰神白起的成名戰,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石窟開鑿前的洛陽龍門,秦國爲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龍門大破魏韓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史稱伊闕之戰,這也是白起的成名之戰。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戰爭中,秦將白起針對韓、魏兩軍互相觀望,不願率先出擊的弱點,以少量兵力鉗制聯軍的主力韓軍,以主力猛攻較弱的魏軍。魏軍無備,倉促應戰,迅即慘敗。韓軍震懾,且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白起乘勝揮師追擊,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攻佔伊闕,奪取魏城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魏、韓兩國割地求和。戰後,韓國精銳損失殆盡。秦國則以不可抗拒之勢向東進擊。

伊闕之戰:戰神白起的成名戰,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背景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秦國最初的領地在秦(今天水市),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秦穆公時,秦國開始參與中原爭霸。

戰國初期,韓國、趙國、魏國三國的國君,被周天子承認,完成了三家分晉的最後一步,成爲戰國時期的新興國家。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較早地實行了社會改革,使魏國成爲最先強盛的國家。

戰國中期,秦、齊、楚、趙、魏、韓、燕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魏國逐漸衰弱,秦國和齊國由於國內變法(商鞅變法、鄒忌變法)的成功,日益強盛,成爲西、東兩大強國。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自稱爲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秦國和齊國東西對峙,互相爭取盟國,以圖擊敗對方。其他五國也不甘示弱,與齊、秦兩國時而對抗,時而聯合。大國間衝突加劇,外交活動也更爲頻繁,出現了合縱連橫的鬥爭。

伊闕之戰:戰神白起的成名戰,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第2張

秦昭王時,秦國加快了兼併六國的戰爭步伐。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秦國進攻韓國取穰(今河南鄧縣),又派遣庶長奐會同韓國、魏國、齊國軍隊一起進攻楚國。面對四國聯軍的攻伐,楚國也作了積極的部署,一方面派昭睢率軍抗拒秦國,另一方面又派唐眜率軍抗擊齊、韓、魏三國軍隊,發生了垂沙之戰,楚軍大敗。

垂沙之戰後,秦國企圖進一步攻佔韓國、魏國土地,但是懼怕齊國干涉,被迫暫緩行動。後因齊國孟嘗君出奔魏國,並擔任相國主持進攻齊國,齊、魏兩國遂成對立。經過一系列外交調整,秦國、齊國又重新交好,爲秦國東侵創造了有利時機。

起因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魏襄王和韓襄王在同一年去世,韓國、魏國局勢動盪。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秦昭王派兵攻打韓國,秦國將領向壽奪取了武始(今河北省武安市南),左庶長白起奪取了新城(今河南省伊川縣西南)。

韓國派出使臣,趕往魏國,請求增援。秦國是共同的敵人,韓、魏又有同盟關係,魏王並沒有作壁上觀。魏王立即下令,命大將公孫喜(又名犀武)點齊人馬,前去助戰。於是魏、韓國君起傾國之兵對秦國進行反攻,東周也派兵加入魏、韓聯軍。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