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清軍明明很多爲何面對列強選擇不抵抗政策呢?

清軍明明很多爲何面對列強選擇不抵抗政策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光緒26年(1900年)6月11日大英帝國、美利堅合衆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王國等國派遣的2,000多人組成的聯合遠征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強佔火車由天津駛往北京。8月14日,聯軍抵達京城,是爲八國聯軍侵華。

清軍明明很多爲何面對列強選擇不抵抗政策呢?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在此之後,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付出龐大的賠款,並喪失多項主權。有文章指出,影響所及,清帝國內部及遼東之權力平衡,亦受重大沖擊,間接導致清廷衰落。

清軍明明很多爲何面對列強選擇不抵抗政策呢? 第2張

後人給出種種理由,論證清軍從武器裝備到軍事素質都不如西方的現代化軍隊,輸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無疑是站不住腳的,黑旗軍在越南抵抗法國軍隊獲得了多次勝利,八國聯軍進兵也在廊坊遇到殊死抵抗,進退不能。在聯軍重振旗鼓後,從6月17日至7月14日爲止的近一個月裏,天津軍民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城市保衛戰。

雖然有人論證天津保衛戰的成果是義和團的功勞,譬如中國歷史教科書寫作“以義和團爲主體的反抗外來侵略的戰爭”,然而無法遮掩的事實是,無論是總指揮裕祿還是主將聶士成都是清廷正規軍,防守也是以清軍爲主。在月餘的戰爭中,清軍造成聯軍死傷九百餘人,其中校以上軍官25名。最終,天津在聯軍的不斷增兵以及清軍自身失誤中失守。

弔詭的是,此後聯軍再也沒有遇到一場像樣的戰鬥。8月2日,聯軍集兵二萬自天津沿運河兩岸進發,儘管當時京津之間的清軍及拳民合計有15萬之多,但聯軍沿途並未遭遇強力抵抗。只是時值仲夏,氣候炎熱潮溼,加上沿途濃密的玉米地形成天然屏障,導致聯軍14日才抵達北京城外。

如果15萬清軍以及義和團奮起抵抗,2萬人馬的八國聯軍能保存多少抵達京城是個未知數,而他們爲什麼採取不抵抗政策?這個鍋,要慈禧太后、甚至道光來背。

道光二十年,也就是1840年,林則徐虎門銷煙引來了英軍。8月9日,英軍抵達天津大沽口,威脅北京。驚慌失措的道光帝一面令直隸總督琦善議和,一面令兩江總督伊里布查清英軍攻佔定海的原因。在得知“只要清廷懲治林則徐”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後,道光帝對林則徐的的處罰毫不手軟。

此後,通過懲辦當事官員來安撫洋人的憤怒,成爲同治皇帝、慈禧太后處理類似事件的範本。

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發生教案,這件事本來脈絡清晰、曾國藩處置得當。結果清廷因急於平息法國的怒氣,推翻了曾的定論,將天津府、縣官員張文藻、劉傑發遣黑龍江贖罪,並“緝拿”了20名“兇手”判決死刑,以抵被打死的20名洋人之命。

回到八國聯軍侵華一事,慈禧太后自義和團崛起後,對待義和團和西方列強的態度一直搖擺不定。從1900年5月命令主事大臣配合支援義和團針對外國使館,教堂和商行的暴亂攻擊行動到同年6月16日發出解放拳民的上諭,次日又要滿清親貴統領義和團,25日慈禧太后諭榮祿停攻使館,並送蔬果食物等往使館慰問,3天后清軍復攻使館。

搖擺不定的慈禧太后到底要做什麼,沒有人猜得透。如果真如慈禧太后命令那樣將使館攻打下來,是否轉頭就要面對太后的怒火,誰也不清楚。有野史記載,張懷芝奉命重炮攻擊使館區,張有此顧慮,要榮祿給他書面命令。榮祿則堅決不肯,最後說了一句“橫豎炮聲一響,裏邊(皇宮)是聽得見的。”於是張心領神會。此後炮聲震天,但都打在無人的空地上。

此雖爲野史,卻不失爲當時滿朝文武的真實寫照。恐怕只有奮力抵抗聯軍的裕祿與聶士成纔是異數。

在人心散了後,慈禧太后於7月28日處死主和的大臣許景澄及袁昶,8月11日處死聯元、立山及徐用儀於挽回局勢毫無用處,只能帶着光緒皇帝一路西逃而去了。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