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泓水之戰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後世對這場戰爭的評價如何?

泓水之戰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後世對這場戰爭的評價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前638年,宋國與楚國爲爭奪霸權在泓水發生了一次爭鬥,以宋國失敗告終, 史稱泓水之戰。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楚以優勢的兵力、旺盛的士氣、有利的地理條件,大敗宋國,獲得全勝。泓水之戰後,楚國在中原的擴張已無阻力。在其後數年間,楚國勢力一度達到黃河以北,直到晉楚城濮之戰後,楚國的擴張勢頭纔得到遏制。宋國在泓水之戰戰敗後淪爲二流國家,未能在歷史中發揮重要作用。

影響

泓水之戰後,楚國在中原的擴張已無阻力。在其後數年間,楚國勢力一度達到黃河以北,直到晉楚城濮之戰後,楚國的擴張勢頭纔得到遏制。

宋國在泓水之戰戰敗後淪爲二流國家,未能在歷史中發揮重要作用。

泓水之戰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後世對這場戰爭的評價如何?

評價

泓水之戰規模雖不很大,但是在中國古代戰爭發展史上卻具有一定的意義。它標誌着商周以來以“成列而鼓”爲主要特色的“禮義之兵”行將壽終正寢,新型的以“詭詐奇謀”爲主導的作戰方式正在崛起。所謂的“禮義之兵”,就是作戰方式上“重偏戰而賤詐戰”,“結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它是陳舊的密集大方陣作戰的必然要求,但是在這時,由於武器裝備的日趨精良,車陣戰法的不斷髮展,它已開始不適應戰爭實踐的需要,逐漸走向沒落。宋襄公無視這一情況的變化,拘泥於“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舊兵法教條,遭致悲慘的失敗,實在是不可避免的。這正如《淮南子》所說的那樣:“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於古爲義,於今爲笑,古之所以爲榮者,今之所以爲辱也。”

總而言之,在泓水之戰中,儘管就兵力對比來看,宋軍處於相對的劣勢,但如果宋軍能憑恃佔有泓水之險這一先機之利,採用“半渡而擊”靈活巧妙的戰法,先發制人,是有可能以少擊衆,打敗楚軍的。當然在宋國臣僚中,也不是人人像宋襄公這般迂腐的。公孫固等人的頭腦就比較清醒。他們關於乘楚軍半渡泓水而擊的方略和乘楚軍“濟而未成列而擊”的建議,體現了“兵者,詭道”、“攻其無備”的進步作戰思想,從而爲後世兵家所借鑑運用。如孫子就把“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定爲“處水上之軍”的重要原則之一。至於實踐中以“半渡擊”取勝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柏舉之戰中夫概清發水半渡擊大敗楚軍就是典型一例。泓水之戰的結果使得宋國從此一蹶不振,楚勢力進一步向中原擴展,春秋爭霸戰爭進入了新的階段。

泓水之戰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後世對這場戰爭的評價如何? 第2張

泓水之戰中,宋襄公奉行“蠢豬式的仁義(毛澤東語)”,既不注重實力建設,又缺乏必要的指揮才能,最終覆軍傷股,爲天下笑。正如《淮南子》所說:“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於古爲義,於今爲笑,古之所以爲榮者,今之所以爲辱也”。 泓水之戰標誌着自商、周以來以“成列而鼓”爲主的“禮義之兵”退出歷史舞臺,新型的以“詭詐奇謀”爲主導的作戰方式的崛起。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