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長平之戰失敗真的是因爲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嗎?長平之戰的真實情況解析!

長平之戰失敗真的是因爲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嗎?長平之戰的真實情況解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長平之戰的真實情況解析!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趙兩國之間一場著名的戰役。趙括也因此戰成爲衆人熟知的歷史人物,因他產生的“紙上談兵”這個典故也因此讓人熟知。趙國的戰敗是否全怪趙括,他應該爲此戰失敗負多大的責任呢?他是否有更好的選擇呢?

長平之戰失敗真的是因爲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嗎?長平之戰的真實情況解析!

上黨:引發秦趙長平之戰的導火索

根據《史記》的記載,秦趙之間這場戰役的直接起因就是上黨郡的問題。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沁陽),直接切斷了韓國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連寫,也就是使上黨成爲脫離韓國本土的飛地。於是韓國國君韓桓惠王索性就讓上黨郡守馮亭將上黨獻給秦國,以求的秦國罷兵。結果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就乾脆將上黨獻給了相鄰的趙國,由此引發了秦趙長平之戰。當時馮亭向趙國獻出上黨郡十七城時,趙國國內有兩派意見:

拒絕派:此派以趙國宗室平陽君趙豹爲代表,他認爲,上黨郡本來已經是秦國的囊中之物,如果貿然奪走,就等於當面給了秦國一記耳光,必然會招致秦國的進攻,而且也給了秦國開戰的理由,並認爲這種虎口奪食的行爲是非常危險的。

接受派:這一派以同樣是趙國宗室的平原君趙勝爲代表,作爲戰國四大公子的趙勝一直以來是個強硬派,多次與秦國爲敵。因此他認爲即使出動大軍都不見得能打下多少城池,如今不廢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十七座城池,這種利益不能白白丟棄。

最終的結果是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趙勝的意見,接受了上黨郡,並且派廉頗率軍在長平駐紮軍隊防備秦國發動的進攻。趙國的這一行爲顯然激怒了秦國,於是秦國開始策劃對趙國的進攻,也就是後來著名的長平之戰。從長平之戰的結果來看,平原君趙勝的這種觀點顯然是導致後來趙國進入無法拜託的死局的重要原因,雖然不接受上黨未見得趙國就能在最後擊敗秦國統一天下,但是作爲弱者主動招惹強者,必然是不智的。而且趙國也因爲貪圖這十七座城池導致幾百年積攢的國力消耗一空,從此失去了能夠挑戰秦國的軍事強國地位。由此看來平原君趙勝難辭其咎。

長平之戰失敗真的是因爲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嗎?長平之戰的真實情況解析! 第2張

持久戰與速決戰,其實趙國都難以獲勝

在公元前260年正式爆發的長平之戰中,首先是廉頗作爲趙軍主將,在與秦軍幾次交鋒皆不利的情況下,轉而選擇固守營壘的防禦策略。堅守不出的戰略導致秦軍也一時難以取勝,雙方陷入僵持。但是趙孝成王對廉頗的固守不戰的策略非常不滿,以至於後來臨陣換帥,由主張速戰的趙括取代廉頗出任主將,隨後趙括在主動出擊中被秦軍圍困,最終導致整個戰局崩盤。從這個戰役經過來看,似乎廉頗的戰略是對的,趙括的戰略就是紙上談兵的錯誤戰略,因此趙括的責任最大,如果繼續廉頗的戰略或許趙國能有勝機。

速決戰略:這一戰略在事實上已經被最後的結果證明的確是不可取的,畢竟秦軍的強大已經多次被證明,而且廉頗在長平之戰的初期是與秦軍進行過交鋒的,結果都證明在野戰中主動與秦軍對抗趙軍還難以獲勝。而且即使廉頗退入營壘固守都還有不少營壘被秦軍攻破,而且趙軍中的高級軍官的傷亡比較多,充分說明趙軍即使防禦也非常吃力。所以趙括的速戰主張是危險而冒進的,因此趙括的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持久戰略:這一戰略的確在戰場上遲滯了秦軍的進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至少保持了趙軍沒有崩盤,戰局也能勉強維持平衡。但是我們從長平戰場放大到秦趙兩國來看,其實繼續僵持下去趙國也未必能夠獲勝,畢竟當時的相持已經基本耗空了趙國的後勤積蓄,我們從史書上發現趙國已經開始向齊國借糧了,而且趙國雖然在軍事實力上可以與秦國較量,但是從綜合國力上卻比秦國差的很遠,所以僵持下去秦國依舊獲勝的可能性較大。所以持久戰略只能是說在當時的戰場上最正確的選擇,但是如果放大到兩國國力的比拼來看,依舊不足以改變整個戰役的結局。

長平之戰失敗真的是因爲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嗎?長平之戰的真實情況解析! 第3張

外交失策,長平之戰失敗的另一重要原因

戰場上陷入時局,往往就需要其他方面的因素來尋求變化,而外交手段就是最有效的方式。當時趙國君臣也的確考慮到了這點。但是很可惜趙孝成王又選擇了錯誤的方法。

向關東諸國求援:這是趙國官員虞卿提出的方案,他建議向楚、魏等山東諸國求援,利用這些國家的力量改變戰役格局,讓秦國畏懼東方六國合縱攻秦,然後再與秦國議和。這個建議是非常合理的,畢竟當時秦趙兩國幾乎傾盡全力,秦國在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可能不會善罷甘休,只有拉攏其他國家組成合縱力量才能讓秦國有所顧忌,纔會見好就收,趙國即使損失一些利益也不至於傷筋動骨。

直接向秦求和:這是另一位趙國官員樓昌的建議。他簡單認爲派出使者去向秦國求和就能解決長平的困局。而虞卿針對他的建議提出秦國興師動衆絕不會輕易罷兵,而且秦國還會利用趙國求和的機會,假裝談判,讓天下諸侯以爲秦趙之間不會繼續交戰,其他各國合縱救援趙國的可能就會變小。

年輕的趙孝成王顯然又做出了錯誤的決斷,而且秦國也的確如虞卿預想的那樣,假裝同意議和,不僅麻痹了趙國,而且使得其他國家認爲趙國沒有亡國的危險,不願冒險援救趙國。直到長平之戰趙國打敗,已經面臨亡國之危時,其他國家才重新組織合縱救趙。不得不說這次外交失策基本決定了趙國在長平之戰已經陷入死局。

長平之戰失敗真的是因爲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嗎?長平之戰的真實情況解析! 第4張

趙孝成王:一個無奈的罪魁禍首

綜合來看,整個長平之戰其實應該負最大責任的是趙孝成王,畢竟在接受上黨、外交失策、中計換帥等方面都有他的責任。但是我們也應看到他也有許多無奈的地方:

親政不久:長平之戰實質上是趙孝成王親政以來的第一次重大戰爭。此時他纔剛剛親政三年,還是一個年輕的國君,治國理政方面他與老道的秦昭襄王還相差甚遠。所以他在許多決策上還是不夠老練,雖然他在這幾次選擇中除了最後一次臨陣換帥似乎沒有看到與大臣的商議過程,但是在接受上黨和外交決策上他都是徵詢了大臣的意見,只是他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他的經歷使他產生了錯覺:我們雖然無法詳細瞭解趙孝成王之前的生活經歷,但是我們可以做一個推論,他在公元前277年被立爲太子,在公元前266年繼承趙國國君之位,但是因爲繼位時還年幼,所以由母后臨朝聽政,古人十五六歲即可算成年,因此由他母后臨朝這一點說明他繼位時應該不超過十五六歲,那麼我們估計長平之戰時他應該只有二十歲左右。那麼我們來看他二十歲之前可以接觸和認識的事情有哪些呢?從公元前277年被立爲太子開始到公元前262年接受上當,我們從史籍中發現,趙國幾乎是不敗的存在,在與齊、魏、胡人和匈奴人的作戰中全部取勝,即使與秦國的交戰,也只是在不關鍵的小戰役裏失敗過兩次,但是著名的戰役裏卻都是趙國獲勝,秦軍失敗。比如趙括的父親趙奢指揮的閼與之戰和趙孝成王繼位後秦國攻趙之戰。這些勝利必然使年輕的趙孝成王低估了秦國的力量。

正是因爲年輕,而且對秦國的實力認知上有偏差,導致趙孝成王在長平之戰中屢次做出錯誤的決策。但是此戰之後他就迅速成長,長平慘敗的危局下,趙孝成王團結軍民守住邯鄲,保住趙國不滅,同時還擊敗了想趁火打劫的燕國。此後他的統治應該算不錯,只是長平之戰的確損失太大,趙國短期內難以恢復國力,加上後來趙孝成王的繼承者乏善可陳,最終趙國再難崛起。

綜上,長平之戰的失敗顯然不能全怪趙括,如果說誰的責任更大的話,應該是年輕的趙孝成王,畢竟這些錯誤的決策都是由他做出。但是提出接受上黨的平原君和提出直接向秦求和樓昌都有一定的責任。當然同樣年輕的趙括提出或迎合速戰戰略,並且在進入長平戰場後繼續執行這一戰略,最終導致兵敗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