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紙上談兵和趙括有什麼聯繫 長平之戰的鍋由趙括來背嗎

紙上談兵和趙括有什麼聯繫 長平之戰的鍋由趙括來背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紙上談兵,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但是這個成語卻不是史記裏出現的。事實上紙是在西漢時期纔出現的,戰國時期並沒有“紙”這種說法。到了司馬遷所在的西漢,紙纔開始出現,到東漢時期技術纔開始成熟並使用。

所以,“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不是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最先出現的。據考證,這個成語最早是出現在清朝曹雪芹的《紅樓夢》裏,原文是:“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說的卻是文人墨客的事情,跟趙括沒半毛錢關係

真正開始將“紙上談兵”和趙括聯繫起來,應該是《上下五千年》。書中的第40節,有這麼一句“紙上談兵的趙括”。也就是說“紙上談兵”的典故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但這個成語是最早出現在《紅樓夢》裏;直到《上下五千年》裏,才把“紙上談兵”和趙括的典故聯繫起來,成爲裏我們現在熟知的“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和趙括有什麼聯繫 長平之戰的鍋由趙括來背嗎

典故舊說

據史料記載,戰國時期,趙國的大將趙奢是個名將。兒子趙括出自將門,那兵法韜略肯定是家學淵源了。事實上,趙括對於兵法理論的確是爛熟於胸,甚至連久經沙場的父親也說不過他。但是,他的父母卻並不看好他,認爲他的理論很紮實,但是沒有實戰經驗,真的上了戰場是要吃大虧的。

公元前260年,秦軍包圍上黨(今山西長治)。趙孝成王派廉頗領兵解救,結果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兩軍對峙。秦軍主帥多次向趙軍挑戰,廉頗避而不戰。

結果秦軍無奈,搞出了個離間計,派人到處散佈謠言說廉頗沒用,眼看就快投降啦,而趙括能力最強,趙王卻沒派他出戰。結果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雖然藺相如和趙括的母親都出面阻止,但是趙王還是拜趙括爲大將,去接替廉頗。

眼看離間計成功了,秦軍主帥白起佈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誘趙括深入。趙括中計被秦軍重圍,萬箭穿心而死,趙軍四十萬人也全軍覆沒。趙國經此一役,元氣大傷,不久就被秦軍王翦滅掉。

紙上談兵和趙括有什麼聯繫 長平之戰的鍋由趙括來背嗎 第2張

典故新解

對於“紙上談兵”的典故,我倒是認爲四十萬大軍的慘敗,根本不是趙括的責任,其實趙括是背黑鍋的,真正要爲這次慘敗負責的應該是廉頗和趙國高層。

爲什麼這麼說呢?從秦國和趙國的軍事實力上看,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是富國強兵,國力日益強盛,軍隊所到之處那是橫掃六合,威震八方。對於長平之戰,秦國高層早就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而趙國雖然自趙武靈王開始,實行胡服騎射,大大增加了趙國的軍事實力,但就綜合國力、軍事力量上還是比秦國差了一籌。

在這場戰爭的前半部分,主帥老將廉頗一看秦軍還是蠻強的,估計很難取勝。再加上趙國高層有指示,所以乾脆避戰,想和遠道而來的秦軍打消耗,認定長途奔襲的秦軍一定後勤補給不足,最後只能撤兵。

結果讓趙國高層和廉頗大大失算了,十幾個月下來秦軍沒撤一兵一卒,甚至還從國內不斷增兵。後勤糧草也是車載馬送,不惜血本的大量運來,這根本就是要死磕到底的架勢。

紙上談兵和趙括有什麼聯繫 長平之戰的鍋由趙括來背嗎 第3張

趙國眼看失算,只能兵來將擋,繼續調兵到前線和秦軍屯兵對陣。但實際上,趙國的這種做法是錯的。趙國的胡服騎射憑什麼能夠名震天下?憑的就是戰馬的機動性。

在對峙前期,趙軍完全可以在秦軍還沒有成形之時,集中發揮自己的優勢。憑着機動性極強的騎兵部隊,不斷的、快速的主動攻擊,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閃電般出擊。完全有希望在秦軍沒有準備好之前,就打亂秦軍的陣腳,那後來的戰爭局勢就對趙軍很有利了。

這下可好了,長時間的對峙。就導致秦國有充足的時間從國內調動精銳,最終形成固守陣型。秦軍的強弩硬弓在當時堪稱是舉世無雙,秦軍軍隊已經成了氣候。而趙國最大的騎兵優勢,面對着已經準備好的秦軍陣營,根本就發揮不出來。

最關鍵的是,打消耗戰打得就是綜合國力,當時的秦國國力遠遠超過趙國。趙軍這麼一搞,就相當於用自己的弱點去對陣對方的最強點。所以,對峙初期趙國或許還能扛得住,可是時間長了,國力的強弱就顯示出來了,趙軍已經註定是失敗的。

紙上談兵和趙括有什麼聯繫 長平之戰的鍋由趙括來背嗎 第4張

果然,趙國的糧草物資供應不上了,這消耗戰打的就是後勤,戰爭局勢開始發生變化。再加上趙國國內青壯年勞動力,陸陸續續40萬人都跑前線去了,農業生產等國內的所有生產活動都受到了巨大影響。惡性循環之下,趙國的後勤供應更加趨於崩潰。

此時的趙國只能向他國借糧,可問題是秦國實施的遠交近攻策略非常成功。其他國家要麼和秦國關係好、要麼是不敢、要麼是沒實力、要麼就是太遠。所以,最後趙國無奈之下,只能決定速戰速決,因爲趙國真的耗不起了。

但事實上這場仗已經沒有希望了,面對秦軍的強兵勁弩,速戰速決那肯定是失敗的。老將廉頗他心裏非常清楚這一點,他不願承擔這樣的政治責任,他也承擔不了,於是依然是避戰不出。

就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之下,所謂的反間計就拉開了序幕,說是秦國使用反間計,結果廉頗被換了下來。事實上廉頗被撤的真正原因,是因爲趙國已經撐不下去了。戰爭初期的戰略失誤已經註定趙軍失敗。

而趙國高層認爲,如果速戰速決的話,硬碰硬說不定會讓秦國元氣大傷,趙國還有翻盤的可能。可廉頗卻始終避戰不出,這纔有了臨陣換將,讓趙括去堅決執行朝廷速戰速決的命令。只不過,爲了面子上好看,就出現了所謂的離間計的說法。

紙上談兵和趙括有什麼聯繫 長平之戰的鍋由趙括來背嗎 第5張

速戰速決的決策,當時應該是獲得了趙國高層的一致認同,包括了名相藺相如。只不過藺相如眼光獨到,他當時並不看好趙括,結果還真被他說中了。

所以,都說歷史上的長平之戰,是趙括紙上談兵的結果。但其實趙括很冤枉,因爲真正的責任人,應該是趙王以及他身邊的政治精英,還有一些將帥的謀略以及綜合國力的不濟。

所以,這個典故中的趙括,是不是紙上談兵都不重要,只要他接下指揮權,註定就是個背鍋俠。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