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責任的是主帥趙括紙上談兵嗎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責任的是主帥趙括紙上談兵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5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責任的是主帥趙括紙上談兵嗎,接下來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長平之戰”乃是戰國中後期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作爲秦國統一之路上的最大敵人,此戰之後趙國就此一蹶不振,而趙國主帥趙括則在此戰之後落下個“紙上談兵”的罵名。那麼,“長平之戰”的戰敗責任,真的全在趙括一人嗎?

事實上,回顧整個長平之戰的過程,趙括其實只不過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罷了,趙國戰敗的更大責任,其實在於趙國朝堂,最爲致命的便是決策失誤和情報滯後。最終,趙括爲自己的輕敵冒進付出了生命代價,但趙國朝堂的責任卻無人追究。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場兩千年前的戰爭。

秦趙爲爭奪上黨大打出手,廉頗接連戰敗後固守不出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出兵攻佔韓國野王,導致韓國上黨郡變成了一塊飛地,韓桓惠王無奈之下,便意圖將上黨郡割讓給秦國,換取秦國退兵。誰知上黨郡守馮亭卻不願降秦,反而想將上黨獻給趙國,進而促成趙韓聯手抗秦。

趙孝成王接見了馮亭的使者後,先後詢問了平陽君趙豹和平原君趙勝的意見,趙豹認爲馮亭此舉意在禍水東引,因此建議拒絕馮亭的獻地請求;趙勝則認爲既然可以不費一兵一卒而得十七城,何樂而不爲,因而主張接收上黨。趙孝成王最終採納了平原君趙勝的建議。

其實,趙國選擇接受上黨,並非君臣短視。作爲戰國中後期的兩大強國,秦趙之間必有一戰,秦趙雙方對此心知肚明,事實上自趙國胡服騎射崛起後,秦趙的明爭暗鬥便從來也沒有停止過。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責任的是主帥趙括紙上談兵嗎

既然戰爭無法避免,那麼自然要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作爲秦趙天然分界線的太行山,便成了秦趙的爭奪焦點,其中太行山防線對趙國而言更爲重要,尤以“太行八陘”中的滏口陘、井陘兩條通道最爲致命,畢竟趙國都城邯鄲距離太行山太近了,一旦秦軍越過太行山,邯鄲以西將無險可守。秦國攻佔野王后,便已經將太行陘掌握在了手中,一旦上黨郡也落入秦國手中,秦國便可憑藉地利隨時進攻井陘或滏口陘,進而翻越太行山,局勢將對趙國極爲不利,而這纔是趙國選擇接收上黨的根本原因。

當然,趙國也預料到了接收上黨,必然會招致秦國的報復,因此在接收上黨的同時,便派廉頗駐守長平,防備秦國的進攻。事實上,趙國此時在軍心士氣方面並不輸於秦國,畢竟幾年前趙國剛剛在“閼與之戰”中擊敗了秦國,更何況“廉頗爲人,勇鷙而愛士,知難而忍恥,與之(白起)野戰則不如,持守足以當之”。

趙國接收上黨的舉動,果然引起了秦國的不滿,秦昭襄王先是於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派兵攻打韓國以示懲戒,又於次年初派左庶長王紇率軍攻打上黨,上黨百姓紛紛逃入趙國,趙國軍隊則在長平負責接應。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四月,王紇奉命向駐守長平的趙軍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則命廉頗迎戰,“長平之戰”正式爆發。廉頗爲防備秦國進攻,早已利用地利優勢,構築了汾河、空倉嶺、丹河三道防線,準備以逸待勞,然而局勢的發展卻令廉頗措手不及。

同年四月,秦趙先鋒於玉溪河谷交戰,結果趙軍戰敗,裨將茄被殺,汾河防線告破。六月,秦趙又在空倉嶺以西交戰,趙軍再度戰敗,秦軍在攻破都尉城和故谷城之後,順勢攻克空倉嶺防線,俘虜趙國尉官四人。連敗兩戰的趙軍不再與秦國主動交戰,而是依託丹河防線抵禦秦國進攻,但丹河西壁壘還是於同年七月告破,又有兩名尉官被俘。

眼看無法抵禦秦國進攻,廉頗命令軍隊死守丹河東壁壘的同時,命人沿百里石長城構築防禦工事,並隨後主動放棄丹河東壁壘,率軍撤入百里石長城一線,堅守不出,疲憊秦軍。此後,任憑秦軍屢次挑戰,趙軍始終堅守不出,長平之戰開始進入對峙階段。

趙國決策失誤導致“五國不救”,趙國迫於壓力決心換將

從此後局勢發展來看,秦國對於這場戰爭的準備顯然要比趙國更爲充分,秦國雖然距離前線較遠,但憑藉關中和巴蜀兩大糧倉,再加上疏通渠道採取水路運輸,後勤補給反而比趙國更快、更爲通暢。廉頗想要以逸待勞,結果趙國反倒先頂不住了,陷入了補給困難的境地。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責任的是主帥趙括紙上談兵嗎 第2張

由於國內的壓力,趙孝成王對於廉頗這種消極防守的打法極爲不滿,不僅多次遣使責備廉頗,甚至一度想要親自率軍與秦軍決戰。樓昌連忙上前勸阻趙王,表示你親自率兵也無濟於事,不如派遣使者與秦國議和。虞卿則堅決反對樓昌的建議,他認爲秦國這是鐵了心要打趙國,與其議和,不如派人遊說楚國、魏國等合縱攻秦,迫使秦國撤兵。

然而,趙孝成王最終還是採納了樓昌的意見,派遣使者鄭朱到秦國求和。秦國對於六國合縱,自然也是極爲擔心,我懷疑秦國之所以沒有一開始派出白起,便是爲了防止六國合縱,畢竟在主力軍隊派往長平的情況下,留下白起駐守國內,也能一定程度震懾列國。

爲了防止六國合縱,秦國隆重接待了趙國使者鄭朱,對外做足了戲份,搞出一副秦趙正在議和的假象。結果,趙國非但沒能與秦國議和,反而使得趙國落入了“五國不救”的境地。而秦國在得知列國不會出兵救趙的情況下,則更加堅定了一舉擊潰趙國的決心。

眼看求和不成,趙國朝堂再度陷入了爭執之中,一部分大臣表示應該全力支持廉頗的堅守之策,另一部分大臣則建議更換主帥主動與秦國決戰。在國力已經無法支撐持久戰的情況下,趙孝成王最終倒向了主戰派,如此一來,趙國換帥已成必然。

秦國探子很快便發現了趙國朝堂的變化,於是在範睢的建議下,秦昭襄王立即派人前往邯鄲散播謠言,表示秦國最害怕的便是趙括領兵。由於趙括的父親趙奢曾在“閼與之戰”中擊敗秦軍,而趙括本人也早已名聲在外,因此在秦國的有意促使下,以趙括取代廉頗的呼聲越來越高,最終影響到了趙國朝堂決策。

於是,趙孝成王親自接見了趙括,詢問其對此戰的看法,趙括則回答說,“如果對陣白起,我或許有所擔心,但如今來的是王紇,我打敗他不在話下”。趙孝成王對於趙括的回答極爲滿意,於是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勸阻,果斷派趙括接替廉頗擔任趙國主帥。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七月,趙國在全國動員之後,趙括帶着20萬援軍開赴前線,正式取代廉頗成爲趙軍主將。秦昭襄王得知趙國果然換將,則暗中任命武安君白起爲上將軍,改命王紇擔任尉官副將,同樣率領援軍趕赴長平前線。

趙括輕敵冒進進入圈套,白起把握時機擊潰趙軍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責任的是主帥趙括紙上談兵嗎 第3張

趙括抵達前線之後,立即對軍隊各級將領進行了調換,改變了軍中制度和廉頗的作戰方針,開始爲主動出擊開始做準備。而白起則繼續以王紇頂在前面,自己則隱藏在暗處,命令士兵加固丹河西壁壘,爲趙括佈下了一個大大的圈套。

這裏首先要明確一點,秦趙雙方開戰之初,動用的兵力絕沒有百萬之衆,否則即使以秦國的國力,也不可能如此長的時間,而且秦趙雙方最初的目的,只是爲了爭奪上當郡的歸屬,並未打算以此戰來賭國運,秦趙雙方最終決戰的百萬兵力,乃是持續增兵後的結果。

由於趙國的情報工作實在太差,竟然對於秦國增兵和換帥一無所知,趙括在以爲秦軍主帥仍然是王紇,且自身兵力處於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再加上趙括本就肩負着與秦軍決戰的使命,最終導致趙括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

當趙括主動發起進攻後,前線的秦軍稍加抵抗便開始迅速後撤,趙括畢竟是第一次領兵,不覺秦軍有詐,在首戰告捷的刺激下,立即揮軍對秦軍展開追擊,一直追至經過加固的秦軍壁壘前,這才停下了腳步。

久攻秦軍壁壘不下,趙括這才意識到自己上當了,或許他還是不知秦軍已經換帥,但肯定發現了秦軍兵力的變化。意識到上黨的趙括,立即便想率領軍隊撤退,但白起又豈會給他機會,一旦趙軍撤退,以逸待勞的秦軍便立即出動,不求殺傷趙軍,只是死死咬住趙軍,不使其順利撤退。

由於秦軍壁壘前有丹河流過,導致趙軍進攻必須渡河作戰,如今撤退又要重新渡過丹河,然而面臨秦軍的騷擾,趙軍根本無法順利渡河。無奈之下,趙括只好一邊率軍與秦軍交戰,一邊沿丹河向上遊移動,意圖通過長平關撤回百里石長城。

白起發現趙括意圖後,先令一支2.5萬人的軍隊突襲趙軍長平關,由於趙軍主力盡出,長平關很快被攻克,隨後百里石長城防線的北段也落入了秦軍手中。與此同時,白起又命一支5千人的輕兵,直插趙軍主力與輜重部隊結合部,切斷趙軍後勤補給的同時,掐死了趙軍的退路。

至此,趙軍主力被徹底圍困在了“秦壁壘-百里石長城防線-韓王山”這個狹小的三角地帶。憑藉着地利優勢,白起在兵力基本與趙軍持平的情況下,實現了對趙軍主力的包圍。由於秦軍的防線全部基於有利地形設置,趙軍此時想要突圍,已是絕無可能。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責任的是主帥趙括紙上談兵嗎 第4張

眼看突圍不成,趙括只得命令大軍就地建造營壘,轉入防禦,以待救援。而秦昭襄王得知趙軍主力被圍,且糧道已經被切斷之後,則親自來到河內郡,對當地百姓大肆封賞,徵調十五歲以上青壯年,組成援軍派往長平戰場,攻陷故關,徹底切斷趙國的援軍和糧道,趙軍主力徹底被困死在了長平戰場。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九月,趙軍主力在斷糧四十六天之後,飢餓交加的趙軍甚至已經到了互相殘殺爲食的地步。趙括知道,援軍已經無望,如果繼續堅守下去,趙軍必然將要崩潰,於是只得將剩餘的趙軍分成四隊,打算進行最後的突圍。

趙軍在輪番衝擊四、五次後死傷慘重,但仍然無法成功突圍。於是,趙括親率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佔據有利地形的秦軍亂箭射死,趙國軍隊因主將戰死而立即陷入混亂,剩餘軍隊只得向秦軍投降。此戰的結局不用贅述,趙國降軍除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被放回趙國外,其餘全部被坑殺。

綜上所述,趙國於“長平之戰”遭遇慘敗,其中固然有趙括“輕敵冒進”的責任,但絕不是趙國戰敗的主要責任,更爲關鍵的是趙國朝堂的決策失誤和情報工作的嚴重滯後。在“五國不救”和對秦軍變化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想要在決戰中擊敗秦軍,根本不是換帥就能解決的,更何況當時的趙國將領中,李牧尚且年輕、還未出名,名將樂毅剛剛棄燕奔趙、其心未附,趙國又換誰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