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宋仁宗趙禎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成果又如何呢?

宋仁宗趙禎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成果又如何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仁宗年間施以仁政,重視農業、賑濟災民、老年福利及軍隊優撫等,讓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的恢復和發展,這也是後世給其仁宗廟號的重要原因,如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一、北宋仁宗朝時代環境

1、社會發展狀況

宋朝實行官、職、差遣三者分離的制度,這個制度的出發點是羣臣互相制衡,把權力集中於中央,此舉雖然有利於中央加強對地方和官員的管理,但是職官分離,造成了行政效率低下,各層疊牀架屋,尾大不掉。

北宋王朝自建立到仁宗朝,國家日漸安定,同時在朝廷的大力發展之下,經濟狀況不斷改善,但與此同時土地危機也初露端倪。宋代建國之後,宋太祖爲獎勵開國功臣和諸位大將,對他們大肆兼併土地的行爲並不加以束縛。

長此以往,土地買賣慢慢成爲當時社會上極爲普遍的現象。伴隨而成的是土地資源日漸趨向集中化,喪失土地資源的農戶總數持續增加。此外宋朝繁雜的地方稅規章制度,類別諸多的徭役和差役,也讓老百姓生活艱辛不堪。

民俗時常的農民戰爭,也持續衝擊性着宋朝政府部門的執政。伴隨着人口的增加,經濟發展的發展趨勢,士兵總數持續增加。

宋朝列任皇上一直將宋太祖“養兵”的族規做爲施政的對策,朝中飼養着大量士兵。特別是面臨邊界地區,爲了更好地抵擋時常進行戰爭的遼和西夏,自宋真宗朝起就駐守了很多部隊,並逐漸增加。

宋仁宗趙禎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成果又如何呢?

2、文化發展狀況

北宋時期不論是從文化普及、科舉完善、優秀著作的涌現,還是整個社會的尚文氛圍上來講,都是中國歷史長河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時期,是中華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宋代經濟的發展,爲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經濟基礎,與此同時雕版印刷業的不斷改進,爲文化傳播提供了前提條件,爲學子讀聖人書提供了便利。而更加重要的是宋代自建國就實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國情,這就爲衆多莘莘學子給予了比較寬鬆的文化藝術自然環境。

而在這其中,有一個關鍵規章制度充分發揮了關鍵作用——科舉制。來源於邊境線的侵犯一直危害着每一個皇上施政對策的制訂,這一階段的文人以的大環境下,不自覺的都有着一種以天下爲己任的感情。

五代的文人,備受武官抑制,報國志之理想無法獲得表達,故多造成鬱郁不得志、對動盪時局的悽婉哀嘆之情,她們的危機意識大量的是來源於對無力扭曲時局的無可奈何。

宋朝的文人,自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深受優待,地位持續提升,在朝廷以上,也有着着遠超武官的地位。

地位的變化,讓文人士人擁有大量使出自身理想的機遇,因此“先天下之憂而憂”熱愛祖國感情,泰然自若的人生觀,變成宋朝文人一個明顯的人羣特點。

北宋行至仁宗朝,對內有冗官和恩蔭氾濫的壓力,對外又有遼與西夏的威脅,可謂內憂外患。但與此同時,社會經濟不斷髮展,人口持續增加,文化日漸繁榮,使仁宗朝呈現出一副別樣的風貌。

宋仁宗趙禎進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成果又如何呢? 第2張

二、宋仁宗時期的社會保障

1、與安撫災民

宋仁宗時期災害頻發。朝廷應對災荒救濟以賑恤、安撫、蠲免爲主。一是派遣官員救災。這已成爲救災常態,如因爲京師東部和淮南發生水災後“遣使安撫”,“遣使河北”進行救災,大臣帶着救災物資和政策前去,如“賜被災家米……死者官瘞之”,對生者以救濟,對死者以埋葬。

救濟和特殊扶持政策在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時給受災百姓以希望。二是對救災官員進行監督。如下詔對“京東被災縣吏”救災不力者進行監督懲戒,這些監督舉措爲保障安撫災民順利度災提供了條件。

宋代政治經濟中心南移,東南沿海經濟地位不斷提高,政府格外重視臨海災害救助。如蘇州發生水災,滄州出現海潮溢,朝廷便發詔令人振恤受水災破壞的平民及溺死人的家屬。

直接給予物質進行救濟解決百姓當前生存問題,通過蠲租、蠲負的方式更有利於農戶後續的恢復和發展,遇水旱蠲租、減民租賦是仁宗施以仁政的重要表現。

平抑糧價是維持社會穩定的重中之重,當糧價上漲時朝廷發佈政令以平谷價,通過平抑糧價保障人們日常生活穩定被看作是當時社會保障的一種形式。

2災害預防與災後重建

加強水利設施修建,內陸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進行河道修繕,並且爲鼓勵官員號召百姓進行修水利發佈詔令對能夠引導百姓“修水利闢荒田者”的官員進行賞賜。

水利設施的修繕有利於農業生產,保障了農業生產需求,同時也增強了防範抵禦災害的能力,減輕了旱災、水災對農田破壞力,降低損失。爲促進災民在災後恢復生產,朝廷通過貸給因災的流民種子和基本食物以促進其復業,這些所貸的物資等到豐年時候進行償還。

以減價救濟貧民爲主,糧食減價滿足貧民的生活所需,也減輕財政壓力。同時,對於流民而言,不僅提供糧食進行救濟,還爲其提供住宿。

疫病發生時遣使頒藥,如通過詔令讓各州每年購買藥材治療平民疾病,如通過頒佈醫書《簡要濟衆方》指導地方醫官治療百姓疾病,如“和藥以療民疫”“選醫給藥以療之”,這些醫療救濟成爲疫病發生時的常態,並且有日常化傾向。

災荒發生時讓官員提供救恤之術,讓地方官員“勸富人納粟”從而賑濟災民,把廣惠倉歸屬於司農寺管轄,讓三司設置寬恤民力的部門。這些舉措都有利於開展社會救濟,其中勸富人提供糧食成爲當時獲取賑濟資源的重要來源,這與當時富民大量產生,商品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

三、宋仁宗時期社會保障的特徵

1、物質文化與社會保障的關係

宋代生產力水平提高,農業等空前繁榮,創造了大量財富,帶來的稅收增加爲國家財政支出提供了可靠保障。經濟水平的提高是宋代能夠開展較大規模社會救濟的重要原因。

在那時候時代背景下土地開墾既是社會發展發展的必須,政府部門激勵開墾現行政策對改善民生、救助荒民擁有 關鍵實際意義,爲因戰爭、災荒、貧困造成 的無地農戶給予了合理合法的土地資源來源於,這也可看作是那時候情況下的社保對策。

手工業的發展在增加財政的同時也爲廣大民衆提供了新的收入來源,解決溫飽和賦役,成爲手工業者謀生之路。經過數十年的恢復和發展,宋仁宗時期物質文化有着顯著提升,而這也爲社會保障提供了物質支撐。

“發內藏金帛”以救濟災民說明內府物資充足。同時對內對外貿易也十分繁榮,如對遼、夏的邊境貿易,交子的出現,商稅也得到大幅度增加。以科技爲代表的生產力提高是宋仁宗時期經濟發展,社會救濟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

生產力的提升爲糧食生產、抵禦災荒等提供保障。可是,這一時期的生產力依然不高,無法爲全部老百姓提供比較完善的救助與保障,換句話說,物質文化限定了社會發展保障水準及保障方法。

但同時必須意識到,較爲基礎的社會保障爲當時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支撐,尤其是對勞動力的救濟與保障,促進了人口增加和經濟繁榮。

2心態文化與社會保障

趨向內斂的宋代文化,是當時社會環境造成的,人們失去了對外的博大心胸,於是注重國家內部建設和個人素養提高,從而影響着當時宋朝廷通過提供各類社會救濟措施維持內部穩定。

人們更加註重道德,尤其是仁、孝等思想的強化,促使宋王朝施行仁政、“以孝治天下”,這些舉措對宋代社會保障的發展有着重要意義。而宋仁宗以節儉愛民著稱,對百姓施以仁政,史書對他有着較高評價。

除儒家思想外,道教、佛教的思想對於災荒救濟、救助貧苦百姓也有着重要激勵,道館、寺廟等在災荒時期積極救助災民,信教也爲他人施以援手,政府也對提供救助的寺廟等有着優惠鼓勵政策。

結語:

宋王朝加強自身統治的手段吸取了歷代王朝的經驗教訓,秦隋兩代的暴政成爲其滅亡的重要原因,漢唐初期的恢復民生是漢唐盛世的基本保障,宋王朝通過施行仁政以保障民生鞏固統治,在這種寬厚仁心思想下提供了諸多社會救濟。

皇帝在當時作爲國家的最高領袖對於歷史的走向有着重大影響,他在創造着歷史的同時,歷史也在成就着他,仁宗的仁政使得當時有着“仁宗盛治”之稱,這也成就了他死後有着仁宗的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