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什麼是迴避制度?古代的裸官是怎樣出現的呢?

什麼是迴避制度?古代的裸官是怎樣出現的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代的裸官是怎樣出現的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封建社會裏的官僚制度,有“家族主義”這一典型特徵。在許多朝代中,權臣將家族搬進外廷,形成盤根錯節的複雜關係,而這種關係內自然會滋生腐敗。權臣外戚,往往是最喜歡搞裙帶關係的羣體。而一些無後的宦官,如魏忠賢之流,亦要籠絡一羣孝子賢孫,通過“家族主義”來鞏固自己的專權。這種情況對於老百姓而言,無疑是弊政。

實際上,統治者也對此十分頭痛,爲什麼歷朝歷代的明君都要狠抓吏治呢?其原因就是“家族主義”太過氾濫了。

相比於那些政治關係複雜的權臣,更讓統治階層放心的無疑是“裸官”了。一些吏治工作治理得不錯的朝代,自縣治開始,爲官者皆要符合異地任用的條件,且禁止家屬前往就職地“陪官”。“古代裸官多廉士”,這句話雖然是現代人琢磨出來的,但卻不無道理。

什麼是迴避制度?古代的裸官是怎樣出現的呢?

清朝名臣陳璸,號稱“嶺南三大清官”之一,他的情況就非常符合“裸官”的定義。陳璸孤身一人,在異地當了二十多年的官,期間從未攜帶家眷。平日裏家鄉的親屬想要去探望,卻苦於路途遙遠盤纏不夠,多年來難以成行。除此之外,陳璸也沒有聘用幕僚,身邊連一個師爺都沒有,僅僱傭了兩個僕人照顧他的飲食起居。在吃飯這件事上,陳璸更是充分詮釋了何爲清廉,“官廚惟進瓜蔬”,飯菜裏連點油星都沒有。

陳璸的官位不高,正七品縣令,一年的“工資”約爲四十五兩銀子。以當時的消費水平來看,這筆錢能養活一家三口,但若將親屬全都接到身邊,顯然是不現實的,根本養不起。即便這樣,康熙皇帝在召見陳璸時,仍沒聽到他訴苦。康熙帝問陳璸的俸祿夠不夠花,他的回答是從來沒覺得有不夠用的時候。其他官員之所以鋌而走險,主要是因爲他們的日子過得太鋪張了,所以俸祿纔不足。一直到康熙五十七年,陳璸在擔任巡撫期間病逝,臨終之際還將自己畢生的“養廉銀”一萬三千四百兩上繳國家,分文沒動。

那麼,像陳璸這樣的裸官是怎樣出現的呢?

這就得從迴避制度的起源說起了。西漢王朝,國家剛從封建制轉型爲君主制不久,所以政策上有許多需要改良的地方。漢武帝上臺以後,便琢磨着出臺異地爲官的制度,避免裙帶關係影響政體運轉。

到了東漢桓帝時期,“三互法”正式出臺,這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針對官員任職的迴避制度。所謂“三互”,就是“婚姻之家”和“兩州之士”要進行迴避。打個比方來說,東漢時期有個叫史弼的官僚預備役,原本朝廷打算安排他去山陽擔任太守,但他夫人的孃家剛好在山陽,所以史弼便奏疏朝廷請求迴避,被調任爲平原相。

像史弼這種思想覺悟較高的同志,在每個朝代都有。到了宋朝,迴避制愈發完善,其中的條目更加嚴格。親屬迴避、職務迴避、科舉迴避、訴訟迴避都被寫入章程。明清時期,迴避法已經趨向完善,當時出臺了明文規定:“凡官員親戚於職事,有統攝或相干者並回避。”

我們知道,明初的幾位皇帝大多作風硬派,如朱元璋、朱棣之流,對文武百官非常苛刻。所以,明初的官員赴任要符合“南人官北,北人官南”的原則。一旦被任命爲地方官,那就得跨越半個中國,“千里爲官”。其實這項規定倒不是要求南方人必須去北方當官,北方人必須南下任職,而是官員的任職地必須滿足距家鄉“千里之外”這個條件。

什麼是迴避制度?古代的裸官是怎樣出現的呢? 第2張

到了清朝,這項制度變得更加人性化了,地方官只要不在家鄉的省份當官,便是符合規定的。不過,有些官員的家鄉就在省邊,距離任職地非常近,鑽了制度的空子。爲了避免這種情況,後來又增加了“五百里避籍”的規定,就是說地方官的任職地與家鄉的直線距離必須超過五百里。這套迴避制度,旨在讓官員到任職地後舉目無親,孑然一身。

此外,清朝還出臺了“若在五服之內,雖住處不同,仍應迴避”的規定,這便屬於“親屬迴避”的範疇了。時至今日,我國法律中依舊有這些迴避制度的影子。

與“迴避制度”相匹配的,還有一套官邸制度。

這種制度,給爲官者的日常生活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在《玉海》這部文獻中,有這樣的定義:“郡國朝宿之舍,在京者謂之‘邸’。”官邸便是京官在京城住的房子。給京官准備住所,這是一項福利待遇。根據官員的級別,每個品級的官員都能住在相應規格的房子裏。只不過,只有官員在任職期間,才能享受這項待遇,住在官邸裏。若是官員退休了,就得老老實實地從官邸裏搬出來,給繼任者讓出住處。

官邸制度,有一個關鍵點,那就是:官邸的產權永遠屬於朝廷,任何官員都無法私有。倘若官員在任職期間離世了,那麼,他的家眷便要依照規定搬家。畢竟,古人的鄉土觀念相當濃厚,只有宗祠、祖墳所在的故居,纔是唯一的“家”,官邸只是個臨時住所罷了。很多電視劇裏展現出來的情況,官做到哪裏,家就跟到哪裏,隨時隨地能夠經營社會關係,官邸主人的子女還能享受到繼承權,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並不會發生。

聊起古代的迴避制度,或許大夥都會覺得有些刻薄,不近人情。其實,統治者也考慮到人性化因素了,所以各回避制度中也有彈性規定。

對於達到了一定品級的官員,便能享受到這種彈性規定,比如:可以帶幾名親屬去任職。所以,迴避制度對官員的限制,是“有條件限制”。

什麼是迴避制度?古代的裸官是怎樣出現的呢? 第3張

例如,雍正年間,朝廷就出臺了這樣的規定:

滿族的官員去地方上任,可以帶上未成年的兒子。不過,若兒子已成年,就得向上級報備,“若系親生之子十八歲以上欲帶赴任者,具呈該旗大臣請旨方令帶往”。當然,那些跟隨官員上任的親屬,一來不能經商,二來不能進行“政治聯姻”。倘若某官帶着兒子去地方任職,他雖然安分守己的當官,但兒子卻做生意或與某望族結親,這種情況肯定要受到懲處。

宋朝對隨任親屬的要求最爲嚴格,有“當絕見客,勿出中門”的規定。也就是說,親屬雖然能隨任,但他們卻得像大姑娘小媳婦一樣,在家裏閉門不出,禁止拋頭露面。北宋時期,河清縣流傳着“民吏不識知縣兒”的順口溜,這就是在說當時有個父母官任職三年,在他調任時當地人還沒見過他家的公子。

其實,“裸官”對於官員來說,不算是壞事。考慮到社會現實因素,古代的迴避制度能讓地方官省心不少。歷朝歷代都有類似的規定,就是地方官的任期要在一定年限之內,通常爲兩到三年。官員從朝廷接到調令,一路舟車勞頓,用一兩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抵達目的地,倘若攜家帶口勢必有諸多不便。

除此之外,古代的職務調度是非常頻繁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在韓愈的這句詩裏我們就能看到,每個當官的都說不準自己的前程。運氣好的,今天還在地方當父母官,明天就被調到京城當京官了。運氣差的,今天還在京城準備摺子,翌日便被貶到邊塞,這也是常有的事。反正不論去哪當官,到最後都得告老還鄉,落葉歸根,倒不如當個“裸官”悠閒自在。

在中國古代,不僅那些州縣長官得遵守迴避制度,就連封疆大吏亦不例外。清朝時期,京城有個工部尚書陳宏謀,他的“職業生涯”相當的長,足有四十八年。在這四十八年的時間裏,他不僅當過吏部尚書、工部尚書這些京官,還先後被調度十二個省擔任封疆大吏。這位官運亨通的顯達人物,十分愛惜自己的羽毛,曾寫過一副對子曰:

什麼是迴避制度?古代的裸官是怎樣出現的呢? 第4張

“惜食惜衣非爲惜財緣惜福;求名求利但須求己莫求人。”

這位漂泊了大半輩子的高官,就是個十足的“裸官”。任職期間,從不讓家眷隨行。與家人的聯繫,都是通過書信來完成的。

海瑞的那句話說得好,“爲官不過民之器”。一個活在封建社會的官僚,能有這樣的思想覺悟難能可貴。既然當了官,那便是人民公僕。這種質樸的爲官思想,並不是現代人的首創。今時今日,我國在整頓吏治方面已經做出了一些成績,讓許多老百姓額手稱慶。現代的廉政廉吏工作,其實有很大程度上借鑑了古代的迴避制度。

由此可見,舊社會的官僚制度並不完全是糟粕,畢竟,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結晶,所以其中有許多值得參考的精華。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