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捐官制度是怎麼回事?在清朝爲什麼會成爲公開現象?

捐官制度是怎麼回事?在清朝爲什麼會成爲公開現象?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捐官”制度,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都知道,賄賂和貪腐總是沆瀣一氣。看清朝出了一個如此大的貪官和珅,可見這個王朝的官僚體系,處處都有着賄賂的影子。

“捐官”又稱捐納,是封建社會時期爲彌補財政困難,允許士民向國家捐納錢物以取得爵位官職的一種方式。

在清朝,捐官是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舉制度互相補充,一部分人通過科舉考試做官,一部分人通過捐納制度做官。按照清朝的規定,除八旗戶下人、漢人家奴、優伶等不得捐官外,其他人只要有錢,都可以買官。對此,當朝人有詳細記錄這些官員是如何花錢買官的。

讀吳研人的《俏皮話》,從佐雜到封疆大臣,都可用錢“捐”。李伯元的《活地獄》寫的更爲直接,做官就是爲了錢財。如果說,這二位是民間人士,所寫內容可能難免帶有個人看法,那看看《翁同龢日記》。翁同龢是清朝兩任皇帝的老師,身處政治圈的頂層,所記錄的應該更具代表性。

按照其日記所記載,官員們之間的禮物互動,只是一種人情來往,一種風尚。如翁同龢曾收過熊掌、鹿茸等山珍,自然對方的身份不低,醇親王奕譞,也是光緒皇帝的生父。此外,《翁同龢日記》還記錄,他曾收過伯王、慶王、克王送的冰鮮等,甚至自覺還禮費神,第二年早做準備。

自然,在某些唯利是圖的人眼中,這些禮物就成了最好的“肥水”。

捐官制度是怎麼回事?在清朝爲什麼會成爲公開現象?

在清朝,尤其是“捐官”,已然成了公開現象,甚至,到了價高者得的地步。

其實,這並非清朝獨有的現象,看看秦朝,做官還是得先有錢。捐資納粟,也能得個爵位,“秦得天下,始令民納粟,賜以爵”。

到了西漢,捐官成了制度。

之後,歷代都有此事發生,目的當然是爲了充實國庫。

只是,到了清朝,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捐官”,哪怕之前從事過非法勾當,如:盜賊。此外,士民不僅可以“捐官”,還可以捐封典、捐虛銜和穿官服的待遇,甚至,可以捐國子監的監生,也就是所謂的“花錢買文憑”。於是,自然就形成了一條生態鏈。

大家紛紛扎進官場,難道是喜歡做官嗎?

當然不是,爲了更好的“發家致富”。

捐官制度是怎麼回事?在清朝爲什麼會成爲公開現象? 第2張

其實,“捐官”看着是政府行爲,但執行的還是各級官員。於是,下司“孝敬”上司,自然就成了一種不成文的暗規矩。不過,不能明送,這一年的大節加上官員的壽辰,“走關係”的次數太有限。所以,就開發出了名類繁多的“送禮”名由。在夏季,名曰“冰敬”,對應冬季的則是“炭敬”。

看名字是極雅的,夏日炎炎來點“冰鮮”,敗了火,自然心情不錯,事情也就好辦了。於是乎,連各種時令的水果,也成了送禮的門道,送個西瓜就是“瓜敬”。更別緻些的送禮,會稱之爲“筆帕敬”。如翁同龢所述,這些不過就是“人情交往”。至於離京時送的“別敬”(別儀),就有了深刻的內涵。

《道鹹宦海見聞錄》爲清朝官員張集馨所著,書中就寫了京官們是如何靠各種“敬”斂財的。其實,京官的收入不高,主要就是靠着地方官員來京時刮些油水。然而,這些進京的官員哪怕竭盡全力,如未能達到京官的需求,即使招待的再周到,亦換不來好言好語。

據說,張集馨本人多次外放做官,這“別敬”的錢每每都是過萬兩,已然成了一種常態。甚至,連頗受器重的曾國藩,都一樣要留下別敬錢。說曾國藩任直隸總督時,“別敬”就耗費了一萬四千餘兩。

捐官制度是怎麼回事?在清朝爲什麼會成爲公開現象? 第3張

此外,別敬錢要的也很是“明目張膽”。

對方設下洗塵宴席,邀請者只要赴宴,定要留下別敬錢。

所以,有了說法,那些外任的官員,就怕進京喝洗塵酒,掏別敬錢。甚至,有些毫不相識、互不來往者,都靠着這種“無賴”的辦法乘機圈錢。

京官錢不多,難不成外任的官職都是肥缺?於是,有些地方官爲了自個的仕途通達,只會努力從百姓處搜刮。雖然,百姓苦的要命,但國庫卻沒有進賬,最終,竟是肥了一圈“賣官”者。

其實,也並非所有官員都會遵循各種“敬”的套路。於是,有些官員爲了繞過乾脆不進京,但風氣已經形成。因爲有更多的人拿錢爲自己開了“官道”,只會更加通過此法索取來沖銷自己的“成本”。

當時,知縣官職售價是4600兩銀子,薪俸只有60兩銀子,沒人會去做吃虧的買賣。所以,大家都一門心思的忙着“掙錢”哪有“閒心”顧及其它。當然,在捐官者中也有想做事的好官,但畢竟少數。

清王朝似乎對錢有着不一般的重視,因爲,捐官的錢居然成了國庫的一個重要收入。以至於,在嘉慶晚年時期,捐生的人數達到了22萬。

一個國家,不靠着發展經濟來充盈財政,竟想着一些歪招賺些快錢。以至於,大家都會藉着這股邪風,謀點福利。而最終,可憐的還是百姓,捐不了官,等着的只有一次次的盤剝。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