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清朝爲何修建有名無實的文淵閣?只因《四庫全書》需要貯藏

清朝爲何修建有名無實的文淵閣?只因《四庫全書》需要貯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文華殿是皇帝們舉行“經筵”、聽講經官講學“進講”的地方,在皇帝聽講的前一天,還要到文華殿東的傳心殿向孔子的牌位祭告。文華殿在初建時是太子們的正殿,房頂上覆蓋綠瓦。後來由於幾位太子年紀很小,不能處理政事,所以在嘉靖十五年(1536年)正式改作皇帝便殿,換成黃瓦。明清兩朝皇帝御“經筵”都是在春分、秋分兩季。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皇帝要撰寫御論,闡發自己學習“四書五經”的心得,清朝皇帝的經筵御論使用滿語和漢語各講一遍。清朝諸帝文化素養都非常高深,皇帝講得興高采烈,還會指名文臣辯論。最後,作爲對有幸參加典禮的文臣們的特殊獎勵,皇帝率大家打開文華殿後門,來到殿後文淵閣,賞賜文臣們翻閱閣中藏書。

在承載藏書、編書功能並用作“天子講讀之所”的同時,文淵閣還是閣臣入值辦事之所,並隨着明代政治的發展,逐漸演變成爲事實上的祕閣禁地。

清朝爲何修建有名無實的文淵閣?只因《四庫全書》需要貯藏

明初,朱元璋爲強化皇權,詔罷中書省,廢丞相。爲處理紛繁國事,又不至妨礙專制集權,乃仿宋制置殿閣大學士,定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大學士各一人,於翰林及六部官員內擇取。現存一幅“殿閣大學士像”,爲洪武十六年文華殿大學士形象。他頭戴展角漆紗襆頭,兩旁有長一尺二寸的展角,據說是爲了防止上朝時互相交頭接耳。

身穿盤領寬袖紫袍,胸背有象徵等級的補子,腰間掛有牙牌及穗條。牙牌上刻着官職、姓名,是出入關防的憑證。大學士腳穿皁靴,雙手持笏,一副上朝奏事時對皇帝畢恭畢敬的樣子

朱棣繼位,以“初定內難,四方之事方殷”,特“命侍講解縉、編修黃淮入直文淵閣。尋命侍讀胡廣,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胡儼同入直,並預機務”。當時,明成祖“每退朝還宮,遇有幾務須計議者,必親御翰墨,書榮等姓名,識以御寶,或用御押封出,使之規畫。

榮等條對,用文淵閣印封入,人不得聞”。文淵閣因此而有內閣之稱,楊榮等人也先後升遷至大學士之職。再往後來,徐光啓任大學士的時候,內閣的權力已經很大了,幾乎相當於丞相。而且,徐光啓還任禮部尚書,這是一個負責全國典禮、教育、科舉的官,也算是權傾朝野了。

清朝爲何修建有名無實的文淵閣?只因《四庫全書》需要貯藏 第2張

至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建造翰林院之後,文淵閣作爲大學士等官員專門的入值辦事之所,遂成爲真正意義上的祕閣禁地,“凡入內閣,曰直文淵閣”。世宗嘉靖年間,文淵閣制進一步完善。據載:“嘉靖十六年命工匠相度,以文淵閣中一間恭設孔聖暨四配像,旁四間各相間隔,而開戶於南,以爲閣臣辦事之所。閣東誥敕房裝爲小樓,以貯書籍。

閣西制敕房南面隙地添造捲棚三間,以處各官書辦,而閣制始備。其職掌入內閣,預機務,出納帝命,率遵祖憲,奉陳規誨,獻告謨猷,點簡題奏,擬議批答,以備顧問,平庶政。”閣門還高懸聖諭,嚴申規制:“機密重地,一應官員閒雜人等,不許擅入,違者治罪不饒。”可見,文淵閣已成爲事實上的內閣,其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

正統十四年(1449年),南京明故宮發生火災,文淵閣及其所餘書籍皆付之一炬。北京皇宮的文淵閣也隨着明王朝的滅亡,在明末戰火中被毀。

清入關建立全國政權之後,在政治制度上多沿襲明制,在文化思想方面也逐漸接受以儒學爲主體的封建文化。

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廷改內三院爲內閣,分設翰林院,“以大學士分兼殿閣,稱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凡四殿二閣。順治十八年(1661年)復設內三院,撤翰林院。至康熙九年(1670年),再撤內三院,復內閣、翰林院,其殿閣職銜仍沿順治十五年之制。

清朝爲何修建有名無實的文淵閣?只因《四庫全書》需要貯藏 第3張

乾隆十三年(1748年),以“中和、保和、文華、武英四殿,文淵、東閣二閣未爲劃一,其中和殿名從未有用者”,因裁中和殿而增體仁閣。自此而後,三殿三閣大學士成爲定製。但是,其中的文淵閣卻始終有其名而無其實,即清廷雖設有文淵閣大學士之名,卻並無文淵閣之實,所謂“本朝定製,以文淵閣爲大學士兼銜,第仍其名而未議建設之地”。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庫全書》開館。考慮到書成之後將來的貯藏問題,乾隆帝在編書活動大規模開展的次年即未雨綢繆,決定爲《四庫全書》建造專門的庋藏之所。

他聽說浙江寧波範懋柱的藏書樓天一閣“純用磚甃,不畏火燭,自前明相傳至今,並無損壞,其法甚精”,便特諭杭州織造寅着“親往該處,看其房間製造之法若何,是否專用磚石,不用木植,並其書架款式若何,詳細詢問,燙成準樣,開明丈尺呈覽”。在瞭解到天一閣的建築規制及藏書特色之後,乾隆帝欣然下令,“取其閣式,以構庋貯之所”。

最初,乾隆帝計劃將《四庫全書》抄寫四部,“一以貯紫禁之文淵閣,一以貯盛京興王之地,一以貯御園之文源閣,一以貯避暑山莊,則此文淵閣之所以作也”。其後考慮到江南士子讀書治學的需要,又特別諭令在江浙地區增建文匯、文宗和文瀾三閣,此即着名的用於貯藏《四庫全書》的七座藏書樓。

當七座藏書樓中位於紫禁城中的文淵閣確定建設之後,乾隆帝說:“凡事豫則立。書之成雖尚需時日,而貯書之所,則不可不宿構。宮禁之中,不得其地,爰於文華殿後建文淵閣以待之。文淵閣之名,始於勝朝,今則無其處,而內閣大學士之兼殿閣銜者尚存其名。茲以貯書所爲,名實適相副。”可見,由於《四庫全書》的纂修特別是將來貯藏的需要,自清初以來一直有其名而無其實的文淵閣,終於得以動工興建,並因此而成爲名副其實的藏書勝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