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文淵閣最早是用來做什麼的?爲何到清朝之後卻有名無實?

文淵閣最早是用來做什麼的?爲何到清朝之後卻有名無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文淵閣爲三層樓房,仿寧波天一閣規制,樓上通爲一間,樓下分爲六間,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防火。文淵閣的園林佈局,十分精緻。閣前設長方形水池,周置石欄,以石拱橋與文華殿後殿聯爲一體,池中養殖魚藻。大型疊石假山環列閣後,假山山路、山洞上下穿行,就連閣的左右門道階梯也增加疊石藝術處理,使文淵閣的氣氛更加濃厚。閣內懸有乾隆御書“匯流澄鑑”四字匾。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文淵閣之名始於明代,其閣亦始建於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始創宮殿於南京,即於奉天門之東建文淵閣,盡貯古今載籍”,此即文淵閣建閣之始。明成祖遷都北京,仿南京已有規制營建北京宮殿,北京宮中的文淵閣隨之建成,其在宮中的位置與南京的相同,在左順門外的東南角。

文淵閣最早是用來做什麼的?爲何到清朝之後卻有名無實?

誠如明宣宗所言:“太宗皇帝肇建北京,亦開閣於東廡之南,爲屋凡若干楹,高亢明爽,清嚴邃密,仍榜曰文淵。”可見,有明一代曾在營建南京宮殿以及北京宮殿的同時,先後於南京故宮和北京宮中建造文淵閣。

明代北京文淵閣在二百年間的建置、規制是有變化的,初期地方不大,所以南京運來的文淵閣藏書只能臨時儲於左順門北廊。位於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後,原明代聖濟殿舊址。永樂十九年宮中發生大火,三殿被焚燬。宣德四年,借宮殿修復之機對之作了擴建。本來,北京未設翰林院衙署,翰林院官員都可出入文淵閣辦事。正統七年,將修復宮殿剩餘的材料又造了翰林院。這樣,翰林院與文淵閣分離,文淵閣成了真正的禁地。

文淵閣最早是用來做什麼的?爲何到清朝之後卻有名無實? 第2張

文淵閣的功用早期主要在於藏書、編書。着名的大類書《永樂大典》,即在南京宮中文淵閣開館編纂。明成祖於永樂元年(1403年)下令修書,因初稿“尚多未備”,遂於三年(1405年)諭令重修,“命禮部簡中外官及四方宿學老儒有文學者充纂修,簡國子監及在外郡縣學能書生員繕寫,開館於文淵閣,命光祿寺給朝暮膳”。

當時,“常熟張洪、丹徒裴俊、吉水陳誠俱赴文淵閣修《大典》,懷安黃童以楷書徵入文淵閣繕寫《大典》”。永樂六年(1408年),《大典》書成之後亦直接貯藏於文淵閣。北京宮殿基本建成之後,成祖還特別諭令將南京文淵閣的藏書運至北京收藏。據記載,“十六年,遣修撰陳循往南京,起取本閣所貯古今一切書籍,自一部至百部以上,各取一部北上,餘悉封識收貯”。

文淵閣最早是用來做什麼的?爲何到清朝之後卻有名無實? 第3張

這些運至北京的珍本祕籍,除《永樂大典》貯藏於文樓外,其他書籍均於英宗正統六年(1441年)正式入藏文淵閣。當時,主持清點編目的大學士楊士奇,曾將各書“逐一打點清切,編置字號”,收藏於書櫥中,並據以編成《文淵閣書目》,“以千字文排次,自天字至往字,凡得二十號,五十櫥”。

藏書、編書而外,文淵閣也是“天子講讀之所”,皇帝不時在此翻閱書籍,並召集翰林儒臣講論經史。據載,太祖於“萬幾之暇,輒臨閣中,命諸儒進經史,躬自披閱,終日忘倦”。成祖“或時至閣,閱諸學士暨庶吉士應制詩文,詰問評論以爲樂”。宣宗也曾利用“聽政餘閒,數臨於此,進諸儒臣,講論折衷,宣昭大猷,緝熙問學”,並特撰《文淵閣銘》,述其盛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