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四庫全書》200年滄桑 “南北七閣”藏書現存三部半

《四庫全書》200年滄桑 “南北七閣”藏書現存三部半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這樣一套書,國學大師季羨林稱之爲“嘉惠學林,功在千秋”,著名學者張岱年給出了“傳世藏書,華夏國寶”的評價,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任繼愈認爲這套書“是最能代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載體”,《人民日報》也評價說這套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

這套書就是編纂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幾乎囊括了從先秦到清乾隆時期的所有重要典籍,涵蓋了中國古代幾乎所有學術領域,採進書目達一萬多部,其中著錄部分收3470部,存目收6819部,其編纂工作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圖書整理和彙總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修《四庫全書》過程中,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了512種書,這些書均見於《四庫全書總目》,而《四庫全書總目》是流傳極廣的治學入門之書,這才使《永樂大典》的影響達到普及的程度。《四庫全書》和《永樂大典》有着極爲特殊的關係,命運也緊緊捆在一起。

《四庫全書》200年滄桑 “南北七閣”藏書現存三部半

現今所提《四庫全書》即爲著錄部分,所收典籍3740部、79018卷、36000多冊,近8億字。緝書工作完成後,清政府曾先後抄錄七部《四庫全書》,並於1774至1784年間,陸續建“南北七閣”以貯藏。這“南北七閣”分別爲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等“北四閣”,以及揚州大觀堂文匯閣、鎮江金山寺文宗閣和杭州西湖聖因寺文瀾閣等“南三閣”。

歷盡兩百多年的歲月滄桑變遷,《四庫全書》多份抄本在戰火中被毀。其中,圓明園文源閣本在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被焚燬;鎮江文宗閣、揚州文匯閣本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被毀;杭州文瀾閣藏書樓1861年在太平軍第二次攻佔杭州時倒塌,所藏《四庫全書》散落民間,後由藏書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補抄,才搶救回原書的四分之一,因此唯文淵、文津、文溯三閣所藏《四庫全書》保留至今,文瀾閣亦有部分留存。

現藏於國家圖書館的文津閣本,至今是原架、原函、原書一體存放保管的唯一一部。相較於其他六閣藏書,文津閣《四庫全書》歷史文獻價值獨特,不僅總纂官紀昀兩次帶同原文淵閣員勘校,乾隆皇帝居避暑山莊時也多次對其進行繕改,且存世的三部半《四庫全書》中以文津閣保存最爲完整。

今年10月13日至30日,南京圖書館“四庫全書專藏室”曾經對外開放,而南京圖書館此次入藏的即爲文津閣版四庫全書原樣影印本,完全以文津閣原本爲例,原大原色原樣影印出版,配有128個楠木書架,6144個楠木函盒,規模巨大,還原文津閣版四庫全書的原有特色。爲保存並利用好這套文化巨典,南京圖書館在5樓專門設立了四庫全書專藏室,建設了近300平方米的藏書室和100多平米的閱覽區。閱覽區設有四庫專題知識介紹,同時提供這套影印本的樣本供讀者閱覽,全年向讀者開放。藏書室也將不定期開放,以供參觀。

江蘇與《四庫全書》可謂淵源頗深,揚州和鎮江當年所建的文匯閣、文宗閣雖已毀於戰火,但文化影響仍傳承至今。南京圖書館作爲國內古籍收藏的重要機構,同時又承擔着江蘇地方文化的收藏與展示,入藏這一文化巨典,能夠加深南京圖書館的文化積澱,也是該館在踐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積極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