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解密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的十大差別

解密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的十大差別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868年的明治維新把一個封建、落後、分裂的日本迅速改造成了一個文明、科學、發達、統一的日本,1898年的戊戌變法不但沒有能有效扭轉每況愈下的中國,甚至連變法者自己的生命都不保。沒有任何成功經驗可以借鑑的日本明治維新爲什麼能成功?有了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經驗借鑑的中國戊戌變法爲什麼反而失敗了?長期以來,我們的教科書的回答是:戊戌變法的失敗“主觀方面,中國資產階級發展不徹底,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 。客觀方面,中國封建反動勢力太強大,嚴重阻礙變法 。”也有專家提出了新的觀點,認爲戊戌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改革激進造成的,就像蘇聯激進改革導致蘇聯解體一樣。同時認爲明治維新的成功是因爲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而戊戌變法的失敗則是中國遭到了西方列強的反對。個人覺得,上述觀點都是錯誤的,這些錯誤觀點的形成和流行,我想除了意識形態的因素之外,主要還是對明治維新的真相缺乏足夠的瞭解。我注意到,在中國介紹日本明治維新的絕大多數資料中,都看不到對明治維新的成功起着絕對重要作用的靈魂人物阪本龍馬的名字,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絕大多數中國人對明治維新的瞭解是多麼不足。

最近閱讀了由日本最著名的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寫的、長達八冊的原版長篇歷史小說《龍馬的足跡》(日文書名是《竜馬が行く》),從中瞭解到了許多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還相當陌生的明治維新的歷史資料,然後將其與戊戌變法的歷史資料進行了比較,總結出了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戊戌變法之所以失敗的十大原因,也可以說是十大差別,與各位對此有興趣的同好探討。

 一,改革的國情不同

從1185年直到1868年明治維新前的德川幕府時代,日本的實際統治權都被各種不同的徵夷大將軍所掌握,日本的天皇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統治者。明治維新前,全日本大小諸侯有三百個左右,其中最大的諸侯是德川幕府。德川幕府以天皇所封的徵夷大將軍爲官職,挾天皇以令諸侯。所以明治維新的第一步,就是要結束這種軍閥割據的狀態,建立全日本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

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全國統一的中央集權統治,直到1898年戊戌變法前的清朝,除了其中有短暫的分裂狀態,絕大多數時間一直都處於統一狀態。可是戊戌變法的第一步,卻是從分裂中央集權內部開始,將原本統一的國家統治集團,分裂爲“後黨”和“帝黨”這兩大政治集團,最後甚至發展到要用武裝政變來彼此消滅對方。

從分裂走向統一符合正義期待和歷史潮流,從統一走向分裂,則註定要失敗。

解密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的十大差別

二,改革前的準備不同

德川幕府末期,以下層武士階層和地方諸侯爲主的意在恢復日本天皇實際統治權的“尊王攘夷”活動風起雲涌連續幾十年,不但在思想上、軍事上,而且在人才上、經濟實力上等都爲明治維新做了充分的準備。

戊戌變法從共車上書開始。1895年4月,日本逼籤《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爲發動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到1898年6月光緒皇帝頒佈“明定國是”詔書宣佈變法。前後一共只有三年時間,除了在全國一些地方組織了強學會和出版了一些報紙爲變法做宣傳外,既無軍事上和經濟上的準備,也沒有思想上和人才上的準備。尤其是作爲發動變法的核心人物,康有爲也完全不具備成熟的變法思想和能力,只不過是一時頭腦發熱,激於義憤而突然產生了上書變法的衝動,對於究竟應該怎樣變法等,可以說完全沒有任何準備。

準備越充分的改革越容易獲得成功,缺乏必要準備的改革難免失敗。

三,改革的領導者不同

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大批,而且是在長達幾十年的幕府末期的血與火的革命中鍛鍊成長起來的,成分包括職業革命家、各諸侯的職業軍人和官僚,從事國際貿易的商人等。比如說阪本龍馬是武士出生,眼見着許多武士爲了推翻幕府被屠殺,多少次地方諸侯的反抗被鎮壓,他自己也一直被追殺,終於領悟到只通過盲目的暗殺行動來推翻幕府是行不通的。他通過海運知識的學習和西方社會政治經濟等的長期學習,逐漸成長爲一名職業革命家。他創辦了從事國際貿易的“海援會”,這不但爲推翻幕府培訓了海軍人才,還爲推翻幕府積累了資金,幫助與幕府分庭抗禮的諸侯從國外祕密購買了大批先進的武器,更加重要的是通過讓不同的諸侯入股“海援會”的方式將原本分裂各自爲陣的地方各大諸侯聯合起來。

戊戌變法的領導者只是一個脆弱無能的皇帝和幾個沒有絲毫從政經驗的熱血文人,他們既沒有經過充分的準備,也沒有一套可行的改革方案,甚至不瞭解基本的國家管理的常識。

沒有成熟領導者的烏合之衆,是不可能讓主宰數億人命運的大國改革獲得成功的。

四,改革的策略不同

圍繞怎樣推翻幕府的問題,一直以來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非法地進行武裝討伐和暗殺,一種是合法地進行武裝討伐。所謂合法地討伐,就是要有天皇的許可,可是天皇一直都在德川幕府的監控之下,根本不可能公開發出討伐令。當時的日本天皇,就像當年被曹操控制的漢獻帝。所以推翻幕府的革命一直都是非法的,也一再以流血失敗告終。正是在吸收了這些經驗教訓之後,阪本龍馬提出了“大政奉還”的策略。也就是說不通過武裝流血鬥爭推翻德川幕府的統治,而是讓德川幕府自己主動將統治權交還給天皇,然後組成新的全日本真正統一的新政府,德川幕府也像其他諸侯一樣平等地參與新政府的管理。

這樣一來,國家達到了統一的目的,德川幕府也避免了被消滅的命運,是一個多贏的結局。爲了讓德川幕府主動交出正確,各諸侯同時加強軍備,以武逼和。阪本龍馬提出的“大政奉還”的策略得到了各大諸侯的贊同,並且在他的聯絡下,展開了遊說工作,最後終於在1867年迫使德川幕府的最後一代徵夷大將軍德川慶喜主動向天皇提出辭呈,使“大政奉還”從理論變成現實。

戊戌變法基本上可以說沒有策略,反而從一開始就與依然擁有強大能力的“後黨”爭權奪利,最後甚至想通過買通“後黨”的軍人來搞政變吃掉“後黨”,實在是愚不可及!

正確的策略能保證改革的成功,沒有正確可行的策略即使不將改革引向失敗,也往往會讓改革走上彎路或誤入歧途。

解密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的十大差別 第2張

 五,改革的方案不同

明治維新不但有“大政奉還”的高明策略,而且有具體可行簡明扼要的方案,這就是阪本龍馬提出的“船中八策”,其內容如下:

1, 將天下的政權奉還給朝廷,一切政令應該由朝廷來發布。

2, 朝廷要設立上下議政局,設置議員,討論決定朝政,決定朝政的根據必須是公義。

3, 召集全國有才能的公卿、諸侯、及平民百姓中的人才,聘用他們爲顧問,並賜給相應的官爵,將原來朝中有爵無能的官員辭退。

4, 外交必須經過廣泛的公議之後,才能締結新的條約。

5, 參照原來的舊法,建立一套新法大典。

6, 必須大力擴展海軍。

7, 必須建立屬於天皇和日本的全新陸軍。

8, 根據法律,平等地與海外各國進行金銀貨物貿易。

從《船中八策》到1868年明治天皇頒佈的《 五條誓文 》,主要內容基本相同,而且幾十年始終如一。戊戌變法完全沒有一個主要明確的改革方案,在短短的103天內頒佈了180餘道新政上諭,不但毫無輕重緩急之分,也讓地方官無所適從,疲於奔命。

具體可行的改革方案的貫徹實施和堅持是保證改革成功的關鍵。

 六,改革的重點不同

明治維新的主要工作,是從無到有,重點是建立原來沒有的東西,比如具有現代民主體制的議政制、建立現代國防、對外開放引進西方的科技、開辦現代教育等。做起來阻力就比較小。戊戌變法則是從舊到新,重點首先是要將原來的否定,然後另外搞一套新的,這樣阻力就很大。

任何社會改革都會遇到阻力,關鍵是怎樣因勢利導,抓重點進行改革突破,通過點的突破來帶動面的改變。

七,改革的獲利者不同

明治維新的獲利者是全體日本國民。正如司馬遼太郎在書中所寫的那樣,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人沒有“日本國”的概念,只有藩王和天皇的概念。明治維新之後,打破了國民原來的等級制度,纔有了“日本國”和所有國民平等的“日本人”的概念。

以《 五條誓文 》中關於教育的內容來說,日本在當時就開始了近代義務教育,將全國劃分爲8個大學區,各設1所大學,下設32箇中學區,各有1間中學,每1中學區下設210小學區,每一所小學區設8所小學,總計全國有8所公立大學,245所中學,53760所小學。

與此相比,戊戌變法雖然提出了廢除科舉的制度,卻沒有在全國同時推行義務教育,在這樣大的一箇中國,只興辦了一座京師大學堂。說來慚愧,直到今天,在中國也還沒有完全實現全民免費的義務教育!

解密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的十大差別 第3張

戊戌變法的獲利者是極少數,但卻是以剝奪極大多數人的既得利益爲前提,對於更廣大的普通國民來說,基本上沒有什麼獲利可言。

不能使絕大多數國民獲利的改革就無法得到絕大多數國民的支持,也是不能長久和成功的。

 八,國民對改革的態度不同

明治維新除了遭到德川幕府的極少數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外,受到了絕大多數日本國民的擁護和贊同,尤其是在的德川幕府的頑固派的叛亂被評定後,幾乎得到了全體國民一致的支持,國家在這樣的改革下迅速強盛起來,國民也從這樣的改革中很快富裕起來,真正實現了民富國強。

戊戌變法除了頒佈了一大堆沒有來得及實施的新政,和建立起了許多書生論政的報刊社團之外,國民並沒有得到什麼實質性的實惠,所以改革基本上沒有得到國民的認同。

不能得到絕大多數國民認可的改革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

九,對外國勢力的態度不同

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也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欺辱,也被迫簽定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也介入了日本國內的軍方爭鬥的勢力。比如說當時的法國是支持德川幕府的,而長州藩則得到了英國的支持。阪本龍馬等有識之士正是看到了外國勢力對日本的介入,擔心一旦各地方藩王都通過得到外國政府的支持來展開推翻幕府的戰爭,那樣,日本國民不但自己要展開大規模的彼此屠殺,而且在屠殺完之後,日本各藩王將更加嚴重地被各西方列強所控制,日本也將陷入更加分裂的狀態。所以爲了避免外國勢力的介入,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和平的方式迫使德川幕府將“大政奉還”。這一歷史事實與國內某些學者所謂的明治維新是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才獲得了成功的觀點正好相反。

戊戌變法最後激起了“後黨”的屠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光緒拉攏袁世凱,企圖藉助其兵力搞政變,二是光緒定於八月初五召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計劃聘其爲新政顧問官。這兩件事引起後黨集團極大疑忌,他們最害怕帝黨掌握武裝,最擔心維新派與外國勢力結合,促使帝國主義扶植光緒帝從慈禧手中奪權。於是慈禧決定搶先在光緒接見伊藤之前發動政變。

由此不難看出,真正企圖得到外國勢力幫助的,不是明治維新而是戊戌變法。明治維新的成功,正是因爲擺脫了西方列強的介入。可悲的是,中國從戊戌變法直到今天的一百多年以來,中國的各種政治集團依賴外國勢力的介入來維持和爭奪自身利益的悲劇依然沒有落幕!

任何指望通過外國勢力介入的改革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即便獲得了一時的勝利,也很難持久,並且會留下後患無窮的後遺症。

解密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的十大差別 第4張

 十,改革的時間長短不同

對於明治維新究竟持續了多長時間,似乎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有文章說,日本的明治維新是20年,有文章說,明治維新用5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用了200年才走完的工業化道路。從外交角度上來說,如果一個國家徹底廢除外國強加於其的不平等條約可以看成是一個國家是否真正強大的標誌的話,那麼日本從1854年被迫與美國簽定第一個不平等條約,1868年的明治維新,然後經過持續改革,到1911年才全部廢除了西方列強強迫日本簽定的所有不平等條約,從1868年到1911年是43年。

戊戌變法不但在變法前時間極短,在變法後更是隻維持了103天。戊戌變法這一如此鮮明的“不可持續性”本身,就註定了其必然失敗的命運。由此可見, 戊戌變法的實際價值是被中國人過分誇大了,其真正的價值我只能說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綜上所述,明治維新的成功和戊戌變法的失敗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在今天,當這兩次社會變革都走入歷史之後,我們來分析比較其利害得失,不是爲了褒貶誰,而是希望能爲我們今天的改革提供一個參考。個人覺得,中國改革真正可以和日本的明治維新相提並論的,不是戊戌變法,而應該是鄧小平所領導的始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日本的明治維新用了50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用了200年時間才走完的工業化道路,那麼中國的這次改革需要用多少年才能走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用了200年才走完的工業化道路呢?這是我們可以觀察的一個要點。

中國的人口和國土面積均比日本大十倍以上,因此如果中國的改革開放能以兩倍於日本明治維新的速度完成明治維新所完成的任務,我想是可以值得自豪的。放眼今日中國,在經濟、交通、國防、城市建設、科學技術等方面都遠遠超過了日本明治維新所完成的任務,但是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在國民福利等方面都還遠遠沒有完成日本明治維新所完成的任務。尤其是在完善公民社會福利保障方面沒有完成日本明治維新的任務,我覺得是非常遺憾和羞愧的,也是應該警惕的,不管在什麼歷史時代,一旦公民的社會福利得不到基本的保障,任何改革都將面臨極大的危機。所以,個人覺得,今日中國改革的第一要務,是儘快搬走擺在中國人面前的“上學難、就醫難、就業難”這三座大山。

小注:

司馬遼太郎的原名是福田定一,其筆名乃取自“遠不及司馬遷之太郎”之意。他寫了許多日本和中國的歷史小說,最拿手的是關於日本明治時代前後的歷史小說。他認爲:“日本歷史當中,阪本龍馬是最有魅力的人物。”最司馬遼太郎一生作品無數,而且自一九六0年(三十七歲)之後,幾乎年年得獎,一九九三年(七十歲)獲頒代表日本人最高榮譽的文化勳章,一九九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