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北魏文明太后馮氏:穩定政權 垂簾聽政二十餘年

北魏文明太后馮氏:穩定政權 垂簾聽政二十餘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魏文明太后馮氏垂簾聽政興社稷

“文明太后”,是後人對北魏文成帝皇后馮氏的尊稱。二十四歲便守寡的馮氏,如同東晉康帝的皇后褚蒜子一樣,有膽有識。她垂簾聽政二十餘年,爲北魏政權的發展和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位卑照樣做皇后、太后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馮氏,的確是值得稱道的。馮氏本人是死囚犯的女兒,年幼時不得不隨姑姑遠離家鄉,來到北魏後宮充當下女。她勤勞好學,無論是算賬、識字,還是宮廷禮儀,都逐漸一一掌握,成爲她引起太子拓跋濬注意的資本。

拓跋濬即位後,年僅十五歲的馮氏便登上了皇后寶座。拓跋濬死後,她以非凡的能力垂簾聽政二十餘年。更重要的是,她聽政並不是“看家護院”,而是對北魏的政治制度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成爲後人不得不承認的女政治家之一。

北魏文明太后馮氏:穩定政權 垂簾聽政二十餘年

實際上,馮氏自小與北魏宮廷就有關係。她的祖籍雖然是今河北冀縣,她自己也生於長安。但是,她的祖父馮文通是北燕國君馮跋的弟弟。在馮跋死後,曾經繼承過帝位。她的父親馮朗爲北魏的廣平公,因爲生母被廢黜,成了“多餘的人”。於是,馮朗聯合胞弟找到大哥馮崇,三人一起投奔北魏。後來,馮朗在北魏犯了死罪後被殺死,女兒馮氏只得找到在皇宮當昭儀的姑姑,在姑姑的幫助下,進後宮當了一名宮女。雖然地位卑微,但不用爲生計着急。這對馮氏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大的事情了。

馮氏的姑姑馮昭儀當時在宮中有一定地位,對馮氏又很喜歡,於是經常教導馮氏。十一二歲的馮氏在姑姑的調教下非常懂事,加之人又長得漂亮,舉止溫文爾雅,很快就引起太子拓跋濬的注意。

馮氏和拓跋濬的關係,只能算少小相識,因爲拓跋濬的年齡比馮氏還小三歲。所謂的鐘愛,無非是少年的懵懂感情。但是,太子即位後情況則不然了。當時,馮氏和拓跋濬常常在一起玩耍,成人們覺得他們也算兩小無猜。雖然後宮女子很多,但拓跋濬就是願意和馮氏在一起,有時候見不到,拓跋濬還耍太子脾氣呢。

公元452年,太武帝爲中常侍宗愛所殺。十二歲的太子拓跋濬繼承帝位,當了皇帝,馮氏被封爲貴人,但當時皇后位空缺。四年之後,馮氏終於超越衆多嬪妃,被拓跋濬立爲皇后,即後人所稱的文明皇后。此時她年僅十五歲。

拓跋濬在位十三年,朝權基本上掌握在大臣手裏。這時,北魏已經統一北中國,實力日漸強大,但太武帝平定四方的統一戰爭,也耗盡了北魏的國力。再加上內侍宗愛連殺了兩個皇帝,朝野上下惶惶不安。所以拓跋濬上臺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寬刑簡政,穩定民心。

拓跋濬採取的第一個措施,就是聽從羣臣的進諫,廢除了拓拔燾打壓佛教的政策,在國家統一管理佛教事務的基礎上,有序地發展了佛教,目的也是加強國家對佛教的控制。同時,拓跋濬加強法制建設,使北魏的統治面貌爲之煥然一新。

此外,在大臣的建議下,拓跋濬還注重官僚體制建設和加強監察的制度,雖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貪污行爲,但也使官吏不得不有所收斂。

實際上,拓跋濬從小就在祖父拓拔燾身邊長大,也很想像祖父那樣東征西討,創立一番偉業。但是拓拔燾在統一四方的戰爭中消耗了北魏大量的國力。所以拓跋濬登基之後,不得不採取與民休養的政策。

北魏文明太后馮氏:穩定政權 垂簾聽政二十餘年 第2張

不過,年少的拓跋濬是一個善弓馬、騎術的鮮卑人,他始終沒有忘記習武。

有一次,他與衆臣在靈丘南面的山下習武。突發奇想,讓羣臣仰射高四百餘丈的山峯。羣臣射出的箭中途便往下落,沒有一個能射過山頂的。拓跋濬見狀笑了笑,他手執千斤弓,利箭脫弦而出,高出山峯30多米方墜下。羣臣見此,無不歡呼萬歲。拓跋濬十分得意,便在射箭的地方立碑紀念。

這段故事雖需要認真的考證,但是,我們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青年時期的拓跋濬秉承了鮮卑人的習武風尚,而且非常注意鍛鍊。

可是,就在春風得意的時候,拓跋濬突然患病,不久便死去。二十八歲的馮氏立即成了寡婦。

根據魏國舊制,皇帝駕崩,三天後要把他生前的御服器物一併燒焚。舉行此儀式期間,朝廷百官和宮中嬪妃要哭靈。

馮氏年輕喪夫,痛不欲生,悲啼着跳入火堆,左右急忙救治,好長時間馮氏才甦醒過來。無論如何馮氏的初衷是真情使然還是假戲真做,這千古一跳,已昭顯出馮後無比的勇氣和過人的智慧。

幾天之後,政權交給了她十二歲的兒子、太子拓拔弘,拓拔弘就是北魏獻文帝。馮氏則被尊稱爲皇太后。

馮氏在初當皇太后時,並沒有想做臨朝聽政之類的事情,只是後來朝廷的情況將她這個年輕的皇太后推向了前臺。

由於獻文帝年齡太小,侍中、車騎大將軍乙渾覺得皇帝可欺負,就試圖建立獨裁統治,他竟然盜用獻文帝的名義濫殺無辜,甚至大臣也不能倖免。

面對這種情況,大臣們終日惶惶不安,紛紛找獻文帝訴苦。年少的皇帝也沒有辦法,只好到皇太后馮氏面前討策。

實際上,面對乙渾這種霸道的人,無非是採取兩種辦法。一是打,採取硬的一手,以牙還牙,將其除掉;二是採取懷柔政策,封以高管厚祿,使其良心發現,停止殺人,安心朝政。

文明太后一開始也採取後一種辦法,她也是不敢公然得罪乙渾的,只好封他爲丞相,這幾乎是朝廷中臣子的最高禮遇了。

但是,已經昏了頭的乙渾並沒有感到“皇恩浩蕩”,反倒覺得朝廷可欺,於是變本加厲,甚至與心腹討論推翻朝廷、自立爲帝。

北魏文明太后馮氏:穩定政權 垂簾聽政二十餘年 第3張

最初,獻文帝不斷把狀告到馮氏處的時候,馮氏並沒有特別在意。後來,近臣不斷把乙渾的惡劣行徑反饋給馮氏時,馮氏開始琢磨起來了。加之,乙渾欲自立爲帝的消息傳到了馮氏耳裏,這位北魏的皇太后知道,即使作爲一名女子,自己也必須挺身而出了。她必須拋棄懷柔政策,丟棄幻想,必須用殺人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經過反覆權衡和密謀,馮氏命令自己的心腹元丕、元賀、牛益得等人率領軍隊,將乙渾殺死,以徹底解決問題。殺乙渾的行動雖然驚心動魄,但有驚無險,最終把不可一世的乙渾殺死在他自己的府上。北魏的朝廷基本可以大大地喘一口氣了。

許多大臣從這次除掉乙渾的行動中,看到了馮氏的堅強和能力。於是,一些大臣隨即勸進,希望馮氏臨朝聽政,而不是年紀輕輕的就在後宮裏養閒。馮氏經過慎重考慮,答應了大臣們的請求,宣佈臨朝聽政。

雖然馮氏有能力、有膽識,還有一些運氣,但是,馮氏本人對朝權並不感興趣,也不願意每天日裏萬機,處理瑣碎的宮廷事務。她把中書令高允、中書侍郎高閭和賈秀三人叫到宮裏,協助她處理政務。這三人每天充當祕書的角色,先將政務的處理意見搞出來,重大事務再報給太后。

當朝一年後,十三歲的獻文帝便由貴人李氏生下一子,當了父親。北魏的做法很殘酷,妃子一旦生下皇子,且皇子被立爲太子後,妃子就被立即處死,以便防止外戚專權。

李貴人是南朝梁國人,非常美麗,在北樑之戰中被俘獲。獻文帝一見見她就非常喜歡。臨幸後,封其爲貴人。要殺掉李貴人,獻文帝是有些不捨的,但是太后堅持這麼做,並且宣稱由自己撫養這個皇孫。李貴人無奈地充當了北魏皇家“家法”的犧牲品。

原來,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在立兒子拓跋嗣爲太子前,先殺了拓跋嗣的生母,然後把拓跋嗣召至座前訓話,說:“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蔘與國政,使外家爲亂。汝當繼統,故吾遠同漢武,爲長久之計。”

拓跋嗣就是後來的太宗明元帝,他天性純孝,當時就哭得渾身亂抖,惹得道武帝派人把他架出殿外。不久,道武帝就被另一個兒子清河王拓跋紹所弒。拓跋嗣繼位後,雖然感念生母,但立子殺母作爲北魏一朝的“祖宗家法”並未廢止,一代一代傳承下來,除了肅宗孝明帝親母胡太后外,儲君生母無一例外,全被賜死。當然,究竟是自殺還是宮人代勞,史無明載。

事實上,文明太后馮氏還是遵守祖制的,她在賜死了李貴人後,立即將皇孫拓拔宏接到身邊撫養,並且在和獻文帝溝通後,宣佈歸政於獻文帝。爲了保全獻文帝,文明太后將自己的哥哥馮熙提拔成太傅,督導獻文帝執政。

在這短暫的一年聽政中,文明太后的行爲還是可圈可點的。如果照此下去,文明太后的名譽會更高一些,但是,經歷過聽政的文明太后卻與從前不同了。她雖然撫養着孫子,可權力的誘惑時時縈繞着她,並且揮之不去。

北魏文明太后馮氏:穩定政權 垂簾聽政二十餘年 第4張

(2)虎毒也食子,權力第一位

獻文帝親政後,在許多事情上還是拿不了主意,重大事情還得向文明太后討教,得到太后的許可後才能下詔令。關於這一點,有人說是獻文帝年幼、尊老;還有人說是文明太后權力慾強。

從今天的情況看,我們完全可以理解。搞政治的人,三十歲、四十歲還嫌嫩呢,何況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呢?

當然,我們從康熙八歲除鰲拜的歷史典故中也能看出,還是有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情況的。

漸漸的,權力之爭使馮太后與兒子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母子間漸漸有了隔膜。

另外,馮太后當時還不到三十歲,年輕守寡,生活便有些不檢點,與臣子李奕有了那麼點兒情事。獻文帝年輕好面子,聽到外面的流言蜚語,心中生氣,認爲李奕給自己死去的父皇“大戴綠帽”,真真“是可忍受孰不可忍”。

恰巧這時,有人告發李奕的弟弟李敷在相州刺史任上時受納賄賂。獻文帝趁機命人依法“連座”,殺死了李奕、李敷兄弟兩家人。

情夫被殺,馮太后內心十分怨恨。但她表面上卻不表示出會,而是在喑中注視朝臣的動向,和自己兒子的下一步行動。由於母子失和,加上政事不順,小皇帝親政不到一年,便對權利與富貴沒有了興趣,要把帝位禪讓給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這件事帶到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對,他們都認爲,要禪位也只能讓皇太子繼位。

思考了一段時間後,獻文帝拓跋弘把帝位禪給了六歲的兒子拓跋宏。誰知,這個小小的拓跋宏在禪位大典上居然瘋狂飈淚,獻文帝奇怪地問他爲何傷心。拓跋宏回答說:“代親之感,內切於心!”言辭令人感動。他就是日後名聲赫赫的孝文帝。

獻文帝把帝位內禪給太子後,實際朝權還握在他手中。此時,他勤於政事,賞罰嚴明,慎擇官員,進廉退貪。尤其大案要案的判決上慎之又慎,魏王朝刑虐過度的舊例從此得以改變。

經過幾年觀察,馮太后覺得拓跋弘越來越英明瞭,在政事的處理上越來越不聽從自己這個母后的了。因此,母子兩人的關係一天比一天疏遠。在相互猜忌中,馮太后起了殺心,於公元476年夏天的某個夜晚,馮太后派人在酒中下毒,鴆殺了自己的兒子。

(3)文明太后與權力太后

馮太后又升一格,以太皇太后的身份重新主持國家大政。

孝文帝拓跋宏此時僅僅是十二歲的小孩子,但他天性至孝,對祖母能夠承顏順志,躬親伏侍,事無大小,都聽祖母馮太后的決斷。

北魏文明太后馮氏:穩定政權 垂簾聽政二十餘年 第5張

馮太后雖然是女人,但她悟性好,爲人聰明,處理政務很有一套。加上孝順的孝文帝不敢違背祖母的意願,大事小情都一一稟明馮太后。所以,國家大事都由她一個人拍板決定。

因爲孝文帝年幼,馮太后寫了三百多篇《勸誡歌》,以及十八篇《皇誥》,用來教孝文帝修養品行和節操,作個好皇帝。她還尊重儒學,在長安立了文宣王廟。

馮太后是個儉樸的人,不喜喜歡奢華的飾品,吃的東西很簡單,穿的衣服也很樸素。但馮太后信佛敬佛,因而花費的錢財非常多,金玉珍寶成鬥成鬥地裝嵌於佛堂、佛像上,形制恢宏,至今可見。

馮太后在管理下人上要求很嚴格、不徇私。左右侍奉之人即使有小過錯,她也要進行處罰,大加鞭撻。然而她有個好處,就是過了事兒就忘記了一樣,對人還像開始那麼好,還會給人富貴。所以身邊的到死都很忠誠。

馮氏雖然貴爲太后,但正值青壯年,在處理朝政之餘,有着豐富的私生活,王睿、李衝最受馮太后愛寵。

王睿,字洛誠,他的父親是個江湖術士,以天文卜筮爲生。王睿子承父業,也靠卜筮術養活自己。王睿長得身材偉岸,容貌出衆。有一次,因爲某事得到了馮太后的接見,他出衆的容貌令太后一見鍾情。被太后召來侍寢後,馬上被破格晉升爲給事中。沒多長時間,又相繼升爲散騎常侍、侍中、吏部尚書等職,後來竟然賜給他太原公的封號。真是“內參機密,外豫政事”,一天比一天受寵。

太和二年,馮太后與孝文帝率領百官和宮人到虎圈去賞虎。有一隻吊晴大老虎突然從閣道上衝出來,直奔御座而來。負責守衛的兵士和宮人嚇得四散奔逃,只有王睿一個人毫無懼色,擋在馮太后和小皇帝面前,揮舞着方天畫戟擋住老虎。他的樣子非常英武,竟然把老虎嚇退了!

從此以後,王睿更令馮太后的信任了。第二年,就被升爲尚書令,還封了中山王。由於王睿與馮太后好得如膠似漆,馮太后私下裏賞賜他的珍玩不計其數,都是在夜裏兩人盡興之後,讓宦官們用大蓬車裝着宮中的寶物往王睿府裏送;除此之外,還明着賞賜給他田園、牛馬、奴婢、雜畜等物。爲了掩人耳目,在賞賜王睿的同時,還對與他同等官職的大臣一道封賞,花費財物數以萬計。

也許是身心操勞過度,王睿在四十八歲時生了重病,馮太后和孝文帝親自去他府上探望,不停地派侍官和御醫去服侍和診治,但王睿最終還是不治身亡了。

北魏文明太后馮氏:穩定政權 垂簾聽政二十餘年 第6張

在《魏書》“恩幸傳”裏有關於王睿的記載。綜觀王睿的一生,除了因爲出賣色相受到大量賞賜,使得國庫財物都轉移到他的府中這一點多,並沒有大的惡行。而且,他還有好的一面。比如:在和尚法秀謀逆案中,他大膽進諫,以忠言使得一千多人免死。他臨死,又上疏給太后,提出施政五要略:一慎刑罰;二任賢能;三親忠信;四遠讒佞,五行黜陟。他還算是盡了臣子之義。

王睿死後,馮太后與孝文帝親自臨喪,哀慟不已。後來,王睿的女兒出嫁時,太后特許她使用嫁公主的禮儀和儀仗,當時的百姓看見婚禮的排場,還以爲是皇家嫁真正的公主呢。

李衝,字思順,是隴西人,他的父親李寶曾獲封敦煌公。李衝從小就沉穩俊雅,善長與交往,有很好的聲譽。他任內祕書令時,上疏首創三長制,使平民的隱冒問題得到了有效防止。文明太后讀了他上的表章後非常欣賞。見到他後更是心生愛念。他從此成爲太后的幕內之賓。

很快,李衝就升任中尚令,封爲順陽候,接着又被封爲隴西公。馮太后從此私下裏送給他無數御物珍寶。好在大魏王朝當時國力雄厚,四方連年進貢。馮太后的私贈行爲對於國庫沒有什麼太大影響。而且,李衝是個器量不凡、學而廣博的年輕人。在得到莫大貴寵之時,能夠保持謙遜,並且廣散家財,把太后贈與的財物都分給了有才能的貧寒之士。所以,他的聲譽並未因和馮太后有曖昧而受損,反而更爲人稱道。

李衝還有一樣好處,就是不避前嫌,愛護仇人的兒子,照顧遠親的孤兒。與孝文帝君臣之間的關係也是親密莫二。魏朝按照舊制,皇帝對王公重臣都直接叫名字,但孝文帝見李衝從不直呼姓名,而叫他“李中書”。可見他很尊重李衝。現在看來這是小事一樁,但在封建王朝這可就是了不得的大事。

馮太后死後,李衝負責議定禮儀律令,以及潤色修飾詔書挽辭等,他盡心竭力,做得沒有一點問題。連當時的舊臣宗親都很敬服。

孝文帝真正掌權後,曾組織了幾次南伐,還曾遷都洛陽,李衝都善言勸諫,多方考慮,爲朝廷殫精竭慮。他還設計了魏朝北都平城的明堂、太廟、圓丘以及洛陽新都。據史書記載,李衝“勤志強力,孜孜無怠,且理文薄,兼營匠制,几案盈積,終不勞厭也”。他病死時才四十九歲,孝文帝親自爲他舉哀,嚎啕大哭,傷心得不能自已。

做爲馮太后的“男寵”,王睿和李衝兩人始終都對皇室忠心不二,而且還是治國能臣,比起呂后身邊的審食其,武后身邊的張易之兄弟、和尚面首強了百倍。可見馮太后確有過人之處!史書中對馮太后的宮闈私事也沒有過多渲染,更無刻意指摘。

馮太后對孫子孝文帝一直很慈愛,自從孝文帝一出生她就親自撫育。然而,在看到少年孝文帝越來越聰明的時候,她因爲害怕自己死後,孫子孝文帝會對自己的孃家不利,而要加害他,但最終在李衝等人的勸諫下沒有加害,而且還是對孫子孝文帝非常好,將孝文帝培養成了一代明君。

北魏文明太后馮氏:穩定政權 垂簾聽政二十餘年 第7張

當然,馮太后畢竟婦道有虧,所以很害怕別人在背後議論自己。只要她懷疑臣子或是左右侍奉的人,馬上就殺。一直到馮太后去世,孝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誰,可見馮太后是何等的威嚴殘酷!

承明十四年,馮太后四十九歲時生病而死。孝文帝守在她身邊五天五夜滴水不沾,痛不欲生,上諡號爲“文明太皇太后”,史稱文明馮太后。

文明太后的哥哥太師馮熙有兩個女兒。文明太后先把馮熙的小女兒安排到孝文帝身邊,

太和十七年被冊封爲皇后。後來,這位皇后的異母姐姐也進了宮,被冊封爲昭儀,開始與妹妹馮皇后爭寵。馮皇后並不是一個嫉妒的人,但也時常流露出後悔不該讓姐姐進宮的意思。馮昭儀便在孝文帝面前百般讓馮皇后的壞話,使馮皇后被廢爲庶人,罰去寺廟做尼姑,後來又被賜死,史稱廢皇后馮氏。

馮昭儀因爲母親出身微賤,所以比同父異母的妹妹入宮要略晚。史書記載:“後有姿媚,偏見寵幸。”孝文帝曾經幾次南伐,期間,馮皇后不甘寂寞,竟與中官高菩薩通姦(這位大太監不知是什麼原因,竟然能和皇后私通)。知聽孝文帝在汝南得了重病後,馮皇后更加毫不避諱地與高菩薩通姦。後來被人告發。

孝文帝聽說這件事後後,駭愕至極,不敢相信。回到洛陽後,孝文帝把相關當事人分另關押審問。審問馮皇后時,孝文帝只讓一個衛士守在旁邊,並用棉絮塞住了衛士的耳朵,所以,馮後到底說了什麼,成了千古之謎。接着,孝文帝又喚彭城王、北海王入座,說:“她以前是你們的皇嫂,現在是陌路人,不用再回避!”

天性極孝的孝文帝因爲感念祖母文明太后的恩德,沒有忍心立即廢掉馮皇后,只在自己臨終時,才賜死馮後。諡爲幽皇后。

(4)改革政治,懲治貪官

說文明太后對北魏政權有着傑出的貢獻,主要指她能夠改革政治,懲治貪官方面。

北魏是鮮卑人的政權。鮮卑族入主中原之後,還帶有許多落後的、不能適應統治中原的習俗和制度。

文明太后作爲一名漢族女子,對宮中許多陋習是看不慣的。在她沒有權力的時候,她懂得忍耐,而一旦手中有了權力,立即就萌發了改革的念頭。

毒死獻文帝再度執政後,文明太后立即將自己的政治抱負予以實施。承明元年(公元476年)二月,有官員要求對管理太廟內獻文帝神主的執事官賜給爵位。按照慣例,這些要求都是合理的。

可文明太后不這樣認爲。她說:“以後研究任何事情,都應當依照‘古典正言’,不能夠遵循什麼先例。”

北魏文明太后馮氏:穩定政權 垂簾聽政二十餘年 第8張

大臣們敢怒而不敢言,竟然沒有一名大臣力爭。文明太后看到了權力的力量。她知道,搞任何改革如何沒有鐵腕,就不可能獲得成功。而她在宮廷縱橫馳騁多年,目前已經時機成熟了,她要按照自己的意願改革。

當時,北魏幾乎各級官吏都截留國家的稅收,這已經是公開的祕密。更有甚者,不僅截留,還利用權力在徵稅等方面勒索百姓。因爲北魏的官員並不發放工資,他們的經濟來源只能靠勒索或“技巧”等手段取得。這是制度上的嚴重弊病,文明太后非常清楚這一點。

於是,文明太后馮氏主張給官員發放俸祿,以解決他們的生計。同時嚴格杜絕勒索金錢、截留稅收現象!

當然,實施過程是痛苦的,因爲一些人已經習慣了靠勒索取得金錢,一些百姓也似乎“習慣”了被勒索。文明太后多次指示加強宣傳力度,使社會廣泛知曉。公元484年,北魏開始實行班祿制時,爲了保證政令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殺了四十多名貪贓枉法者。

作爲皇帝,拓拔宏積極支持和配合奶奶所採取的措施,而且親自審問一些貪污犯。應當講,這項制度的改革,爲北魏政權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社會效果方面看,也是比較好的。

文明太后還主持和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這在當時也是沒有先例的。

在北魏時期,豪強對土地的兼併非常嚴重,以致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流離失所,給社會的安定埋下了禍根。

北魏只是一個半壁江山的朝廷,耕地本來就少,這種兼併就顯得非常危險。國家在徵用人的時候徵不到,另一方面卻有大批人在社會閒散。同時一些豪強或與國家爭奪勞動力,或乾脆把這批人組織起來,形成了軍閥割據的雛形,這對北魏政權是一個嚴重的隱患。

文明太后在穩定了政權後,致力於解決這個問題。她推行均田制,建立三長制以保證均田制的實施。這個時期,配合太后實施這個計劃的主要是李衝,他提出了改變“宗主督護”制度,建立“三長制”的具體方案。

“三長制”建立後,國家可以有組織地查清遺漏的戶口,擴大編戶齊民,順利推行均田制。文明太后考慮到當時普遍實行的休耕法,有的土地需要兩年或三年輪種,因而受田數量相應增加了一倍或兩倍。受田的良民到了不能勞動或者死亡時,要把土地交還給國家;如果失去奴婢和牛,也要交還其所受土地。因爲奴婢也可以按規定得到一定數量的桑田,這些桑田必須在三年之內種完,如果到期種不完,國家則要索回。對於那些殘老少寡,都不同程度地給予了特殊規定。應當說,文明太后實行的均田制,從歷史的長河看,是明顯帶有積極意義的。

自文明太后臨朝聽政以來,她一直對皇家宗室子弟嚴格要求,雖然北魏仍然延續了藩王分封制度,但是在文明太后的督導下,在分封地都建立了學館,以便促進這些宗室子弟學習文化。

大多數宗室子弟是能夠接受文明太后先進的思想理念的。當然也有一些不軌者,這客觀上考驗了文明太后的心理底線。

北魏文明太后馮氏:穩定政權 垂簾聽政二十餘年 第9張

汝陰王拓拔天賜和南安惠王拓拔楨,都是文明太后已故丈夫文成皇帝的兄弟,在文明太后臨朝聽政時,他們以老資格自居,對太后的話或陽奉陰違,或置若罔聞,仍舊貪贓枉法。

文明太后經過權衡利弊,把他們捉拿歸案,要將他們斬首。消息一出,很多大臣及宗親找到太后說情,都被太后擋了回去。文明太后問他們:我要是赦免了他們,國家推行的法律怎麼能夠實現?大臣們仍然堅持說,他們是文成皇帝的兄弟,不應當受此罪過,仍舊堅持赦免的意見。文明太后置之不理。

實際上,在退朝後,文明太后的思想鬥爭是極其激烈的。她知道,在推行改革的問題上,對保守勢力不能寬容。但是,涉及到皇親國戚,問題顯然就複雜化了。如果不聽大臣們的意見,想必既得罪了宗室成員,又爲改革問題增添了阻力,給政權造成不安定的因素。文明太后決定先採取折衷的辦法,然後靜觀其變。

之後,朝廷由孝文帝的名義頒佈詔書,表明了對這個問題的立場。詔書大意是:“二王雖然犯下了十惡不赦的罪行,但太皇太后(文明太后)念他們是文成皇帝的兄弟,況且南安王又是遠近聞名的孝子,決定免他們一死,只罷免爵位,關押終身。”這樣算是對皇親國戚們有了交代。

幾天後,文明太后突然得到消息:中騎常侍閭文祖在奉太后之命到長安調查時,曾經接受過當事人的賄賂,試圖爲他們掩蓋罪行。

文明太后非常生氣。她對朝臣們說:“我一向覺得閭文祖是比較清廉的,所以纔派他去了解情況,沒想到他做出了這樣的事情。”

太后命令罷免了閭文祖所有的官職。之後,再遇到這類事情,太后對前去調查的官員就不那麼信任了,甚至前後派去好幾批,以求得到真實、公平的情況。

文明太后對皇親國戚的嚴厲態度,的確震懾了這些人的神經。他們對身邊的人也加強了督導。當然,對一般的貪污官吏就更加嚴厲了。

事隔不久,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和長安鎮將陳提等人的貪污行爲也暴露了出來。這對文明太后來說,又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因爲這些官吏相當於現在的省長,鎮守一方,算是朝廷的重臣。尤其在北魏的時代,搞不好就會發生兵變或者其他問題。

但是,性格倔強的文明太后決心不手軟,她祕密派人調查後,再次派人以朝廷命官的名義“明訪”,結果瞭解到的情況一樣。

文明太后出手了,下令處決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發配長安鎮將陳提。這一措施對諸侯們的警示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在對貪污官吏進行嚴厲處罰的同時,文明太后還對那些抓貪污犯不利或者敷衍了事的官員進行大換血。她通過孝文帝皇帝詔書的方式,前後撤換了幾千名官員。應當說,在懲治貪污腐敗問題上,文明太后是堅決而且有辦法的。這些措施實施後,北魏政權的基石牢固了,政治面貌也發生了積極的變化。

當然,懲治腐敗是一把雙刃劍。文明太后在採取嚴厲措施懲治貪污官吏的同時,不免對下人態度也過於嚴厲,很多在她身邊服侍她的人,往往大氣不敢出,謹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太后是一個凡事要求盡善盡美的人,她不希望她身邊的人每天活得膽戰心驚。在瞭解到下人的敬畏之後,她非常注意對下人的態度,往往和顏悅色。這些人對太后感恩不盡。

文明太后是漢族女子,而且在幼年時曾經顛沛流離,親眼看到百姓生活的悽慘。在她聽政的過程中,非常關注百姓的生活。公元487年,北魏大部分地區沒有雨水,嚴重的乾旱導致瘟疫的發生,很多百姓或因飢餓、或因得病而死,更多的人不得不流離失所。

從國家穩定的高度說,各種玄機經常會暗藏於大災大疫之中,社會不安定因素一觸即發。文明太后主持救災工作,制定了賑濟災民的措施,使逃荒的災民返回家鄉,進而加入到抗震救災工作中。同時,文明太后從國庫中取出大量財寶救災。爲了增強大臣們的執政意識,還號召他們捐贈細軟。朝廷對災荒的態度,深深感動了百姓,鞏固了北魏的政權。

公元490年(孝文帝太和十四年),文明太后終於病倒。她自知自己不久將離開人世,對守侯在她身邊的孝文帝說道:“我這一生始終爲國家、爲百姓着想,沒做過什麼虧心事情。我死了也要對得起國家、百姓,我的喪事務必一切從簡。”九月,文明太后告別人世,時年四十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