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宋襄公的仁義被後人恥笑,如何看待他堅持的“仁義”?

宋襄公的仁義被後人恥笑,如何看待他堅持的“仁義”?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襄公的仁義被後人恥笑,如何看待他堅持的“仁義”?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宋國君主的祖先是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啓,子姓,宋氏。

周公攝政五年(公元前1039年),周武王冊封微子啓爲宋國公爵,在祖先的國都商丘建立宋國,准許其以天子的禮儀,祭祀、供奉祖先,以“客”的身份,成爲比較特殊的諸侯國。

宋國傳三十四任國君,歷七百五十三年。

宋襄公的仁義被後人恥笑,如何看待他堅持的“仁義”?

宋國國君繼承了祖先的商文化,商業繁榮,經濟發達,被譽爲“禮儀之邦”。

是儒家、墨家、道家、名家等四大學派的發源地。

產生過墨子、莊子、惠子等三位聖人,孔子的祖先也居住在宋國,後來遷居魯國。

宋國國君大多講究禮儀,比較著名的是宋襄公子茲甫(宋國第二十任國君)。

宋桓公嫡次子,生母爲桓夫人(衛昭伯、宣姜之女)。

齊國內亂的時候,宋襄公率衛國、曹國、邾國等四國聯軍攻打齊國,擁立齊孝公爲國君,自此聲名鵲起,在諸侯中很有信譽,後代替齊國做盟主,成爲春秋五霸之一。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時節,宋襄公沒有聽從異母兄——司馬、公子目夷的勸阻,執意討伐鄭國,和救援鄭國的楚軍展開了泓水(故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之戰。

宋襄公雖然雄心勃勃,想和楚國爭霸,但他作戰講究仁義,楚軍渡河的時候,目夷諫言:“楚軍兵馬衆多,我軍兵少,應當趁楚軍渡河之機,出兵攻擊他們。”

宋襄公說:“我們宋軍一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乘人之危,在人家渡河的時候攻擊呢?”

楚軍過了河,在岸邊排兵佈陣,整裝待發的時候,宋襄公才下令攻擊楚軍。

楚軍一鼓作氣,衝入宋軍陣營,宋軍大敗,損失慘重,宋襄公本人腿部受傷,宋軍大亂,一個個丟盔卸甲,四散而逃,宋襄公逃回了國內。

有人埋怨國君沒有聽從公子目夷的建議,因此吃了敗仗。

宋襄公教育手下的臣子說:

“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爲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不會重複傷害受傷的士兵,不擒拿兩鬢斑白的年老士兵。古人作戰不會依靠地形險要而取勝,寡人雖然是亡國之君的後裔,卻不會攻擊沒有布好陣,做好準備的敵軍。

公子目夷私下抱怨說:“作戰打仗的終極目的是爲了取勝,講什麼君子之道呢?真的按照國君所說的去做,還不如直接給人家當奴隸算了,還打個什麼勁兒呢?”

周襄王十五年(前637年)夏,宋襄公傷口惡化,後不治身亡,葬於襄邑(河南睢縣)。

宋襄公被後世所恥笑,認爲他很愚蠢。

孔子說過:“禮失求諸野”,這裏的“野”指的就是殷商後裔居住之地——宋國,殷商後裔守候着祖先的道德高地,嚴格遵照祖先制定的殷禮做人行事,又怎麼能簡單地稱其爲愚蠢呢?

作爲盟主,宋襄公如果不講究仁德,誰又能信服呢?

人類之所以區別於動物,就是交往的時候,包括作戰,都要遵守一定的原則,否則,乘人之危、欺凌弱小,背信棄義就是聰明嗎?

戰爭屬於人類的非常行爲,現代戰爭也講究原則,如不虐殺俘虜,不傷害無辜平民,不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等。

宋襄公的做法,和現代戰爭原則是一脈相通的,正義之師必須遵守原則,否則和殺人的野獸還有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