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最“仁義”的君主:宋襄公想靠仁義稱霸

歷史上最“仁義”的君主:宋襄公想靠仁義稱霸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去世,他的兒子們沒一個悲傷哀痛的,乾的第一件事不是成立治喪委員會,嚴格來說,他們還根本沒有來得及假裝流幾滴眼淚,便相互幹仗,兄弟互掐。幹!把那些有資格或貌似有資格繼位的兄弟們幹掉再說。

至於那死翹翹的老爹的喪,不治也罷。

社會,權力最重要。

呵呵,到這個時候,齊桓公立下的規矩,早已被後世子孫拋擲到九霄雲外。什麼立長不立幼?迂腐。從古至今,這世界,都是靠實力說話。實力相當,好辦,就看哪位公子哥兒手快,先下手爲強嘛。

老爹的屍首停了六十多天無人理會,兄弟們都忙着幹這一場腥風血雨的大事呢。

唉,齊桓公苦心經營幾十年,好不容易崛起於東方的諸侯大國出事了:齊國大亂。

搞建設,勵精圖治幾十年,也許還達不到理想的標準。

搞破壞,只需一“扳手”,稱霸天下的齊國,就此一蹶不振。

歷史上最“仁義”的君主:宋襄公想靠仁義稱霸

齊公子昭被手快的兄弟們幹了一個屁滾尿流抱頭鼠竄,惶惶然如喪家之犬,狂逃至宋國。

其他的兄弟手快,這哥們兒是腿腳快。昭見了宋襄公,眼淚流得更快,不需要擠眉弄眼,即若決堤的黃河,奔涌而出,慼慼然,肝腸寸斷,弄得襄公同志義憤填膺,豪氣干雲陡然而生,發誓要助公子昭復位,也順帶讓自己仁義之名揚於天下,進而爭當諸侯老大。

前任老大已死翹翹矣。

這繼任的老大也應該仁義者“屈就”也。

於是,他廣發“江湖令”。

遺憾,天下的號召力,永遠都是實力排第一。這哥們兒也不想想自己實力多大,竟然就以“仁義”自居,結果,響應者寥寥無幾。當然,比宋國更加弱小的衛、曹等小國還是派來了人馬。

達爾文先生沒有說錯,世界的法則,就是弱肉強食的法則。在春秋那個時代,宋國並不強大,可是比宋國更弱的國家,卻大有“小國”在,宋襄公儘管以仁義自居,但欺負弱者,也是不容滴滴兒商量的事情。

小國者,當然乖乖派來人馬。

無論怎樣,這一次,宋襄公運氣很好。齊國畢竟大亂,諸大臣惶恐不可終日,陡見宋衛曹等聯軍氣勢洶洶而來,並且還師出有名,即忙慌慌誅殺亂臣——關鍵時刻至少讓自己洗脫干係嘛。於是,恭恭敬敬迎接公子昭復位,即齊孝公。

這下可了不得矣!

首舉義兵,即不同凡響。宋襄公志得意滿。

既然號稱天下盟主的齊國,都由“寡人”擺平也,何不乘此機會會盟諸侯?趁手紅打燈籠嘛。於是,再發“江湖令”:開會。

原來,開會就是權力的象徵。

不過,宋襄公的開會,應“令”者,卻寥寥無幾,而且都是小國。更令小國老大鬱悶的是,這位宋“寡人”,就是一貌似的“仁義”,其本質,根本就殘暴驕橫——有霸主的願望,卻無霸主的氣度,更沒有霸主的實力,卻非要冒充霸主的架勢。開了幾次會,大國不來,小國不服氣……宋“寡人”氣不打一處來。

左思右想中,宋“寡人”終於想出一絕好計策:聯絡楚國。

利用楚國的軍事實力,強迫那些看不起自己的大國,不服氣的小國屈服,促成自己坐上霸主之位。

這哥們兒,大約腦子進了水,既然楚國具有強悍的軍事實力,它會將霸主之位拱手相送?

宋襄公認爲會,因爲“寡人”仁義嘛!

仁義到齊孝公都復位了,它楚國的“寡人”敢不聽令?

於是,公元前639年,宋襄公藉着楚國的勢力再次廣發“江湖令”,邀同志們到宋國的盂(今河南省睢縣西北)開會。這回有號召力,大大小小的諸侯國蜂擁而至。

宋襄公心花怒放,歡歡喜喜等着天老爺掉餡餅。

當時,襄公同志就犯了“仁義”癮,不帶兵馬前去開會。

大臣目夷擔憂:萬一楚君不懷好意,我們沒有兵馬,如何應對?


宋“寡人”仗義:我們會盟,就是不再打仗,怎能自己帶了兵馬……要當盟主,總得以身作則嘛。

目夷再三勸說,宋襄公就是不允。

算了吧,輕車簡從跟隨——捨命陪君子,誰讓自己正好就是這“仁義”哥們兒的跟班?

在會上,宋襄公與楚國的“寡人”——楚成王爭執起來。

原來,這天下的老大,楚“寡人”也是想當得很。不然,他爲什麼會與宋襄公聯合召開諸侯大會?宋襄公希望利用楚國的實力爭當老大,楚成王還想利用宋襄公的“仁義”稱霸天下呢。在會上,號稱“仁義”的宋“寡人”肯定非常會說,嘴巴特別厲害,洋洋灑灑口若懸河。

楚“寡人”萬分不爽。

楚“寡人”不爽是要動刀槍的,嘴巴幹仗,不如刀槍棍棒,擲杯爲號,楚兵蜂擁而上,一窩蜂就把口口聲聲“道德仁義”的宋襄公逮了下去。

可憐仁義的宋襄公,一個兵也沒有,眼睜睜即變成階下囚。

最鬱悶的是,竟然沒有幾個諸侯爲他求情。

囧矣。

最後,在魯國和齊國的調解下,宋襄公不得不承認,楚成王爲天下老大。

已經成爲人家的階下囚,那嘴巴兒哪裏還硬得起來?

歷史上最“仁義”的君主:宋襄公想靠仁義稱霸 第2張

窩心啊。

楚成王一高興,把那“仁義”的哥們兒放了吧。畢竟是天下老大,心胸總得大度嘛。

本想借助楚國實力,成就自己的霸主夢想,卻原來不過爲他人作嫁衣裳。而且,自己的被抓與被釋,更使楚成王在諸侯中樹立起威嚴和恩德,讓衆多的諸侯五體投地,紛紛以楚國的號令爲號令。

暈死。

這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亙古不變的法則,要想“號令”,唯有實力作後盾。

沒有實力,想想還是可以,別施行。當然,如果非要強行施行,也不是不可以的事情,宋襄公就是榜樣——自取其辱。

這口怨氣,可讓我們這位“仁義”的君王堵得心慌。更讓他堵得難受的是,原來聽他號令的鄭國,竟然表示服從楚國領導。大國幹不贏,難道還不能幹一小國嗎?氣惱之下,宋襄公決定懲罰鄭國。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伐鄭。他也不想想,此時的鄭國已經是楚國的小弟,你打人家小弟,大哥會坐視不管嗎?連打狗還看得主人,打人小弟就不看人大哥嗎?

楚國發兵直取宋國。

宋襄公慌忙撤軍,在泓水(今河南省柘城北)南岸駐紮,嚴陣以待。

楚軍兵多,大白天強渡泓水,全沒把弱小的宋軍放在眼裏。可不曾想,兵士一下到河裏,軍紀即刻亂套,大約之前沒有搞過過河練習,鬧哄哄一擁而來,兵不識將,將不知兵……千載難逢的絕好機會!大臣目夷即刻稟告宋襄公:此刻進攻最爲有利。敵強我弱,但此時強敵正好亂套,我們就打他一個措手不及。

宋“寡人”搖頭,曰:咱可是仁義之師,趁敵人過河開戰,此不是陷寡人於不仁嗎?不可。

唉,該“寡人”出生太早,還沒有來得及學習《孫子兵法》:兵不厭詐嘛。連?詐”都不厭,還在乎敵人是否過河?

楚國大軍上岸了,但依然亂哄哄找自己的頭兒,也亂哄哄排隊。打仗總要擺個陣型吧?於是,又亂哄哄地擺開陣勢。估計,這楚國的大軍,平常的訓練也不咋地,好一陣亂,還不早被敵人消滅了?

幸好對方的領導,是宋襄公,他“仁義”。

目夷是看在眼裏急在心中,慌忙忙再次向宋“寡人”稟告:可不能再等矣,下令進攻吧,如果等楚國大軍拉開陣勢,以我們弱不禁風的軍隊,是無法抵擋的。

宋襄公不悅:你這位同志,咋如此不仁不義?敵人連陣勢都沒有擺好,我們如此仁義之師,怎就可以開打?這不是陷寡人於不義嗎?

不仁不義的事情,寡人是不會幹的。

這下好了,楚國大軍鬧嚷嚷過河,亂哄哄排陣,好一陣子才終於凸顯大軍威儀,一陣鑼一陣鼓,潮水一般鋪天蓋地席捲而來。宋軍連抵擋一下下的力量都還沒有顯現出來,即被楚國大軍一衝而散。

所謂一觸即潰,就是形容宋“寡人”的軍隊。

逃亡中,宋“寡人”被流箭射中大腿滾下戰車,多虧宋軍將士拼死保護,並殺開血路,逃回都城。

這會兒,宋“寡人”也顧不了是否仁義,忍住傷疼痛,發足狂奔。

一旦開戰,可沒人在乎你是否“仁”是否“義”,一陣兇悍狠毒的木頭棒子招呼,幹你一個腦袋開花不得商量。就戰鬥而言,勝利就是王道。

霸主之位,可不是“仁義”就能弄到手的,它靠的不是嘴上的“仁義”,而是手中木頭棒子的威力。

對敵人的仁義,其實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一年後,宋襄公因傷重而死。

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