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棣在位期間,在文化與外交方面採取了哪些舉措?

朱棣在位期間,在文化與外交方面採取了哪些舉措?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棣,即明成祖,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在位共二十二年,年號“永樂”。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朱棣早年封燕王,後通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他在位時,改善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派鄭和下西洋,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締造永樂盛世。1424年駕崩,廟號太宗(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後明世宗改上廟號爲成祖(改諡爲啓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爲政舉措

文化

編修大典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爲標榜文治,命翰林侍讀學士解縉等人,廣採天下書籍,分類編輯成書,不厭浩繁。第二年冬便編成了一部大型類書,朱棣命名爲《文獻大成》。但朱棣仍嫌此書簡略,又命姚廣孝等人重修,自有書契以來,凡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各書無不包羅。永樂五年(1407年),書成,朱棣賜名《永樂大典》。這是一部規模空前的大型類書。全書22937卷,其中僅目錄就有16卷,共11095冊,總計約三億七千萬字。自先秦至明初,所引書七八千種之多,保存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極爲珍貴。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比十八世紀中葉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和《法國百科全書》要早300多年。

除《永樂大典》外,朱棣還組織了一系列大型編書活動,命侍臣輯錄自古以來的“格言善行”有益於太子者,編纂成《文華寶鑑》頒授給皇太子朱高熾。永樂七年(1409年),編成《聖學心法》,內容涵蓋"君、父、子、臣"四道,並以君道爲主,重點闡朱棣的治國理念。 [189] 永樂八年(1410年),敕令雕印佛經《永樂北藏》,是現存完整大藏經中最爲精美的一部。

朱棣在位期間,在文化與外交方面採取了哪些舉措?

永樂十三年(1415年),理學書籍《五經四書大全》和《性理大全》編成。命黃淮、解縉等主持編纂《歷代名臣奏議》,於永樂十四年(1416年)完成,全書350卷,蒐羅歷代典制沿革、政治得失,此書至今仍是歷史工作者的參考書。永樂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下詔編纂《天下郡縣誌》,命夏原吉、楊榮和金幼孜領其事,以紀天下形勢、各地沿革、物產等。永樂十七年(1419年)三月,編成以勸善教化爲目的的《爲善陰騭》。永樂十七年(1419年)至永樂二十年(1422年),編纂了頒行於明英宗正統年間的《正統道藏》。

尊崇儒家

明成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爲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限制佛家

朱棣在位期間,一方面嚴厲整頓和限制佛教,完成了對明代整頓和限制佛教政策的補充和完善,另一方面又大力對之加以提倡和保護。朱棣對佛教採取的政策和措施,對他維護和鞏固封建統治、維護國家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對佛教整頓和限制政策也爲後朝所沿用,影響深遠。

崇信道教

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役後,成功地登基爲帝,他認爲是真武大帝保佑了他。於是開始史無前例地大修武當,費時十二年之久,在武當山建成了9宮8觀,72巖廟等33處大型建築羣。建築面積達160萬平方米,還修成39座橋樑,12座亭臺,形成了明代詩人洪翼聖所說的“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樓臺隱映金銀光,林岫迴環畫境中”的宏偉景象。此外,還鋪砌了全山的石道,使整個武當山成爲一座真武道場。據說當年武當山最鼎盛時,道士曾達到2萬之衆。道觀殿閣與山色風光渾然一體,使武當山成爲一片幽深神奇的道教世界。在中國衆多的名山之中,如此大規模地規劃和建造雄偉的建築羣,除武當外絕無僅有,在世界上也極爲罕見。

朱棣崇奉真武神,大修武當山宮觀,扶植武當道教,這是明史和中國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朱棣在位期間,在文化與外交方面採取了哪些舉措? 第2張

外交

外交政策

明朝的外交政策是以“宗主”自居的朝貢外交。當時的明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吸引了衆多海外國家,出現了各國爭相來朝的盛況。當時與明朝發生外交關係的國家多至近百個。前來朝貢者可分爲三類:一是臣服於明朝,希望得到明朝承認、封賜與支持的國家或地區貢使;一是仰慕中國文化,想親眼目睹中國風采的各國君主貴族;一是以貢使身份來華貿易的商人。

永樂三年(1405年),由於貢使日多,朱棣下令重置洪武中廢罷的市舶司。爲了與各國來人交流,同時還設置了四夷館,專掌翻譯各國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四夷館下設有朝鮮、日本、安南、暹羅、韃靼、滿加刺、畏兀兀、琉球8個館。要求館內工作人員熟悉外語,以利於接待時的相互交談, [95] 同時設會同館接待外國使臣。

鄭和下西洋

明朝初期以婆羅(Borneo)文萊爲界,以東稱爲東洋,以西稱爲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爲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爲漲海。

自明代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受朝廷派遣,率領規模巨大的船隊七次出海遠航,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和平交流(詳見“鄭和下西洋”詞條)。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在七下西洋過程中,鄭和船隊一行亦秉承永樂皇帝嚴守道德、正義原則,恪遵明成祖“民胞物與,泛愛萬物”的具體任務。

元首外交

永樂時期,共有4個國家的國王先後7次來訪,共有來華使節318次,其中,浡泥國王、蘇祿國王和古麻剌朗國王在死後均葬於中國境內,其陵墓至今猶存,成爲中外友好的歷史見證。這種情況是歷朝歷代都不曾見過的。這從一個側面表明,永樂年間的海外交往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開創了古代中外元首外交的先例。

永樂五年(1407年),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期間到了浡泥,永樂六年(1408年)八月,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親自來朝,十月一日,浡泥國王因病死於會同館,明成祖特命工部爲浡泥王準備棺槨、明器,將浡泥王安葬於南京安德門外的石子崗,立碑勒銘,並於墓旁建祠,諡號“恭順”。

永樂十五年(1417年),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剌與該國西王麻哈剌吒葛剌麻丁、故峒王妻叭都葛巴剌卜,一起帶領超過三百四十人之使團來到中國朝貢,在回國途中,東王病卒於德州,以王禮葬於德州城北,明成祖賜諡號爲“恭定”,蘇祿東王墓和所立石碑至今尚存,已被列爲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永樂十八年(1420)十月,古麻剌朗國王幹剌義亦敦奔率妻子、陪臣來朝,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辭歸,四月到達福建,幹剌義亦敦奔病死在當地,明成祖聞訃後,遣禮部主事楊善前往諭祭,諡號“康靖”,賜墳墓,以王禮安葬於福州,命其子繼承王位,率衆回國。

朱棣在位期間,在文化與外交方面採取了哪些舉措? 第3張

朝鮮

建文四年(1402年)9月,朱棣派俞士吉去通知朝鮮王李芳遠他登基之事。11月,國王派使者請求新的印璽和敕封;永樂元年(1403年)他又派一個使團,要求取得醫治其父疾病的藥材,它們標誌着定期互派使節的開始。朝鮮人進貢土產品,如人蔘、漆器、豹和海豹皮;但在宣德四年(1429年)之前,最重的負擔是年貢150兩黃金和700兩白銀。作爲回報,皇帝賜給朝鮮王及其使者豐厚的禮物——絲綢、精美的衣服、藥材、書籍和樂器;他還授予朝鮮王及其世子以榮譽的稱號。

日本

從洪武十六年(1383年)以後,明廷的海防力量有所加強,倭寇騷擾較洪武前期有所收斂。明成祖認爲,消極防禦只能減少倭患,卻不能杜絕倭患,應當恢復中日邦交關係,開展兩國貿易,通過貿易使日本獲取厚利,日本政府爲了維護貿易利益,必然要主動抑制倭寇。永樂元年(1403年)八月,明廷命左通政趙居任,行人張洪等出使日本。 九月,禮部尚書李至剛奏說:“日本國遣使入貢,已至寧波,凡番使入中國,不得私載兵器,刀槊之類鬻於民,具有禁令,宜命有司會檢。番舶中有兵器,九槊之類,籍封送京師。”明成祖認爲:“外夷嚮慕中國,來修朝貢,危踏海波,跋涉萬里;道路既遠,貲費亦多,其各有齎,以助路費,亦人情也,豈當一切拘之禁令”。李至剛認爲兵器在民間不許私有,也不許買賣,明成祖令官府按照中國的市值給付給日本。“毋拘法禁,以失朝廷寬大之意,且阻遠人歸慕之心。”

永樂二年至八年(1404—1410年),明廷六次派使節出使日本,日本使節也乘貢船七次入明。關係十分密切。按照規定,日本勘合船入寧波後,先由浙江布政司會同寧波市舶司檢驗勘合,如無詐僞,則上報京師禮部,再次驗對無誤後,日貢使一行才能攜貢物入京。如果攜帶商品過多,明廷又不願全部收購,則允許日使在會同館明朝官吏監督下貿易三天。如果勘合船人數過多,除允許少數人進京入貢外,其他隨從人員則在寧波妥善安置,並在當地市舶司官吏監督下進行貿易。勘合貿易,使日本幕府大獲其利。

帖木兒帝國

洪武二十年(1387年),帖木兒派遣回回滿剌哈非思嚮明朝首貢,明朝給予了豐厚的賞賜,這標誌着明、帖朝貢貿易關係正式建立。此後,明、帖朝貢貿易在洪武年間密切發展。到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帖木兒勢力壯大,野心滋生,遂羈留了明朝派出的傅安使團。從此,帖木兒對明朝的態度逐漸變得強硬起來,最後發展到兵戎相向的對抗態勢。永樂二年(1404年),帖木兒率兵東征,明朝方面也不甘示弱,積極整軍備戰,加強邊備力量,導致明、帖關係陷入白熾化狀態。明成祖即位後,隨着傅安等人的歸國以及雙邊的努力,明、帖朝貢貿易得以恢復,並在永樂年間走向繁榮。

永樂五年(1407年),帖木兒之子沙哈魯奪取帝國統治權,以赫拉特爲中心,明稱爲哈烈國,其子兀魯伯駐於撒馬爾罕。在沙哈魯和兀魯伯時期帖木兒王朝與明朝的關係不斷鞏固和加強,使臣往來頻繁,貢賜貿易活躍,彼此的友好關係進入穩定發展的新時期。永樂五年(1407年)到正統十二年(1447年)於哈里勒、沙哈魯和兀魯伯統治期間,帖木兒王朝前往明朝的使團共多達次,不斷嚮明朝貢奉馬、駝、玉石及獅子等貢品,明朝則則一一予以豐厚的回賜。這一時期,明朝也多次派傅安、陳誠、阿兒忻臺、魯安、郭敬、李貴等使臣訪問中亞撒馬爾罕等地。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