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韓景侯執政期間,在政治與農業方面採取了哪些改革?

韓景侯執政期間,在政治與農業方面採取了哪些改革?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韓景侯,姬姓,韓氏,名虔,晉卿韓武子之子,戰國時期韓國國君,在位共9年,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元前408年,攻打鄭國 (韓滅鄭之戰),奪取雍丘。公元前407年,韓軍在負黍遭鄭軍擊敗。公元前403年,與趙氏、魏氏一同受封諸侯,正式建立韓國。公元前400年,聯合趙、魏二國攻打楚國,攻至桑丘(一作乘丘)。不久,都城陽翟遭鄭軍包圍。同年,韓景侯去世,其子韓烈侯繼位。

政治改革

以“術”治國 韓景侯時期,韓國政治混亂,法律、政令前後不一,羣臣吏民無所適從。韓景侯實行改革。申不害提倡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體制,主張以“術”治國。

具體方法 申不害所講的“術”,主要是指國君任用、監督和考覈臣下的方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君臣之能者也。”(《韓非子·定法》)國君委任官吏,要考察他們是否名符其實,工作是否稱職,言行是否一致,對君主是否忠誠,並根據考察的結果進行賞罰,提拔重用忠誠可靠之臣,貶除狡詐奸滑之人。

最好採取隱密的權術,表面上不露聲色,裝作不聽、不看、不知,使臣下捉摸不透國君的真實意圖,實際上卻可以聽到一切、看到一切、知道一切,這樣就可以做到“獨視”、“獨聽”,從而“獨斷”。韓景侯時期,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稱“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需要指出的是,申不害的改革有很大的侷限性,效果遠不如魏、秦等國。

韓景侯執政期間,在政治與農業方面採取了哪些改革?

韓景侯時期的韓國在現在的河南一帶,《史記》上有這樣的記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也就是說,韓國祖先最初是被封於“韓原”這個地方的。致韓厥之時,列爲晉國六卿之一,即“晉作六卿,而韓厥在一卿之位,號爲獻子”。

獻子之子宣子徙居州。宣子子貞子徙居平陽。至於“鄭”這個地方,最初不是韓的領土,而是另外一個諸侯國——鄭國。《史記》記載“哀侯元年,與趙、魏分晉國。二年,滅鄭,因徙都鄭。”我們知道,春秋與戰國分野的標誌就是韓、魏、趙的三家分晉。所以,說戰國時期的韓國都城應該是鄭。《史記》記載韓景侯時期韓的疆域範圍:“九年,秦虜王安(韓最後一個王),盡入其地,爲穎州郡。”以上資料說明,韓的領土範圍大致應是黃河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穎水之濱,故在河南界內,鄭州、洛陽之間,西北與山西接壤,南不過淮河一線(當時是楚地)。

韓景侯執政期間,在政治與農業方面採取了哪些改革? 第2張

農業措施

韓景侯時期的韓國,鐵製農具已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鐵耕'已是很平常的事情。建國後考古發現的鐵製農具主要有:鐵鏵,钁,鋤,鐮等。鐵農具的推廣和使用,有利於大量荒地的開墾和耕作效率的提高。

韓景侯時期牛耕在戰國時期更加普遍。鐵農具和蓄力的結合,爲深耕細作提供了條件。《韓非子外儲說上》說:“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如果沒有畜力和鐵農具,深耕細作是不可能的。

農民在長期的耕作實踐中,生產經驗更加豐富,他們已經能從土壤的色澤,性質和肥沃程度去認識和區別土壤,因地制宜地進行耕作,農民已很重視對土地的施肥,“掩地表畝,刺草殖穀,多糞肥田,是農夫衆庶之事也。”

韓景侯時期,通過施肥改良土壤,是提高農業產量的重要因素。隨着農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進步,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有的地方還推廣了一歲兩熟制,《荀子富國》說:“今是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盆,一歲而再獲之。”總之,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發展十分迅速,生產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