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魏惠王執政期間,採取了哪些爲政舉措?

魏惠王執政期間,採取了哪些爲政舉措?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惠王(前400年 - 前319年),即梁惠王,姬姓魏氏,名罃,戰國時魏國第3任國君(前369 - 前319年),在位共51年。魏武侯之子。在位期間,遷都大梁(今開封西北),興修古汴河,屢破強秦,破邯鄲,威服趙韓,諡號惠王。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爲政舉措

魏文侯時用李悝爲相,實行政治改革。首先,推行“盡地力之教”(《漢書·食貨 志》),即獎勵墾殖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其次,主張“善平糴,即豐年向農民多徵糧食以儲谷,作爲荒年調劑之年)到魏國的,《孟子·梁惠王》記載了當時會見談話的情況。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公元前361年,爲了便於統治東部地區,爲了加強對東方諸侯的控制力量和保證國都的安全,把國都從安邑(山西夏縣北)遷到大梁(河南開封)。

二、對內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如開鑿運河,修築黃河長堤等。又開放統治者獨佔專利的山林川澤,不僅使生產有所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統治階級與人民間的矛盾。

三、對外採取團結趙、韓的政策。

四、公元前358年,魏惠王“使龍賈率師築長城於西邊”,這可能就是沿洛水築的長城。公元前352年又進一步擴建。這條長城的修築,顯示出魏國對秦國已採取守勢,以防禦爲主。由於魏惠王採取了以上比較切合時宜的措施,國力又大大加強。公元前356年,魯、宋、衛、韓的國君都到魏國去朝見魏惠王,繼文侯、武侯之後,魏惠王又成爲諸侯的領袖了。

魏惠王執政期間,採取了哪些爲政舉措?

桂陵之戰後,前352年,諸侯軍將魏軍包圍於襄陵 (今河南睢縣),秦軍則進攻魏的河西奪取了少樑和安邑。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夾於秦、齊、楚大國之間,但是要永保霸業又必須對外用兵,外交的不利,造成了軍事上的被動,軍事上的失敗成爲了必然。雖然魏在襄陵取得了勝利(見襄陵之戰),並西向收復了全部河西失地,但是魏國力大損,無奈和趙講和,將邯鄲還給趙國,與趙結盟。魏惠王沒能實現當年龐涓給他制定的戰略方針,從此魏國開始走下坡路。

魏西臨強秦,爲了防備秦國的軍事進攻,以便統一三晉,魏惠王曾於前358年開始派龍賈率師修築長城。這條長城從黃河邊的卷(今河南原陽縣西)開始,東到陽武(今原陽縣東南),折往西南行,到達密(今河南密縣東北)。前352年,魏惠王再次修築長城。

魏國雖遭桂陵重創,國力損耗,但軍事上還保持着強盛的聲勢。前344年,魏惠王聽從於衛鞅的遊說,去侯稱王。同時召集逢澤(今河南開封南)之會,邀宋、衛、鄒、魯等國國君及秦公子少官會盟,爾後同朝見周天子。逢澤之會遭到了韓國等大國的抵制,於是韓魏翻臉。

前342年,魏國向韓進攻。韓向齊求救。同年,齊、魏軍 大戰於馬陵(今山東範縣西南),魏軍大敗,主帥龐涓身亡,太子申被俘。次年,魏國又受齊、秦、趙三國三面進攻。前340年,魏、秦交戰,魏軍又大敗,主帥公子卬中計被俘。不久,徹底放棄安邑,徙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魏惠王執政期間,採取了哪些爲政舉措? 第2張

魏惠王由於在秦、齊等國夾擊中不斷慘敗,於前334年不得不採用相國惠施“以魏合於齊楚以按兵”的建議,率韓國等小國國君赴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朝見齊威王,同時齊威王亦承認魏惠王的王號。魏、齊接近,使齊停止了進攻,但秦國以魏爲“腹心疾”,還是不斷攻魏。前330年,秦軍敗魏軍於雕陰(今陝西甘泉南),迫使魏惠王獻出河西之地。次年,秦軍又攻佔魏國的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西)、焦(今河南三門峽市西)、曲沃(今三門峽市西南)等地。爲了聯合他國抗秦,前325年,魏惠王又和韓威侯相會於巫沙,並尊韓威侯爲王 (即韓宣惠王),同年,他又與韓宣惠王並帶太子入朝於趙。

次年,魏惠王又和齊威王相會於甄(今山東鄄城縣北)。魏惠王兩次會齊威王,都是卑躬屈節的。但這並不能制止強秦的進攻。同時南面的楚國爲了逼魏惠王廢太子嗣,送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爲太子,於前323年敗魏軍於襄陵,奪取8個邑。次年,秦國又攻取了魏國的曲沃、平周(今山西介休)等地。有感於惠施聯齊、楚抗秦策略的失敗,魏惠王不得不採用秦相張儀“欲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楚)”的策略,逐惠施,起用張儀爲相。而張儀的真正目的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即其連橫策略。前319年,魏惠王又在齊、楚、燕、趙、韓五國支持下,逐張儀,致用倡導合縱的公孫衍爲相。魏惠王對外忽縱忽橫,軍事上樹敵過多,此後國勢日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