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萬曆帝登基後,在文化與外交方面有哪些作爲?

萬曆帝登基後,在文化與外交方面有哪些作爲?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翊鈞,即明神宗、萬曆帝,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年號萬曆,在位共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明穆宗朱載坖第三子,生母是孝定太后李氏。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爲皇太子。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十歲的朱翊鈞即位。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張居正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萬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1592年—1600年)間主持了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明朝疆土,但也耗費了大量帑銀。 明神宗執政後期,28年不上朝,而王朝依舊可以運行如常。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去世,享年五十八歲,廟號神宗,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萬曆帝登基後,在文化與外交方面有哪些作爲?

 爲政舉措

  文化

改革學校

學校爲養士基地,“人才所繫”。爲了培養新的人才,萬曆二年(1574年),神宗命令吏部嚴格選用提學官。次年三月,張居正進呈《請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疏》,提出選用提學官和整頓學校的十八條方案。神宗以爲“深切時弊”,下詔命“各官着實遵行”,並大量裁減府、州、縣學的學生數。在明代,“科舉必由學校”。人口不斷增加,學校招生人數反而減少,不但與社會發展大勢背道而馳,對於那些追求功名利祿者更是當頭一棒。明神宗還根據張居正的建議,詔毀天下書院,迫害士人,實行文化專制。這些都是倒退行爲,所以,一開始就遭到激烈反對,難以貫徹執行。張居正本人更爲此付出了沉重代價:大邑士子多怨之,或謂他“千慮一失,在汰郡縣諸生”,成爲後來慘敗的禍根之一。

萬曆帝登基後,在文化與外交方面有哪些作爲? 第2張

外交

西書七千部

萬曆年間,西方傳教士紛紛來華傳播基督教,使得中西之間文化上得到交流。萬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601年1月25日),利瑪竇覲見了朱翊鈞。向朱翊鈞進呈自鳴鐘、聖經、《萬國圖志》、大西洋琴等方物,得他的信任。 利瑪竇還把封面燙金、裝訂精美的地圖集《地球大觀》送給他,告訴他,從這部地圖集上,可以看到他從西方來到中國途經的路徑。

同年,朱翊鈞下詔允許利瑪竇等人長居北京。之後利瑪竇在北京以豐富東西學識,結交中國的士大夫。常與賓客談論天主、靈魂、天堂、地獄。同時編撰新書,包括以中文寫成的《二十五言》等,得到不少中國知識分子的尊重。到了1605年,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當中有數名更是公卿大臣。這當中最著名的,也是後來影響最大的是主持西書七千部翻譯運動的進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啓。

除利瑪竇外,明末來中國的著名傳教士還有意大利人熊三拔、艾儒略,日耳曼人湯若望,瑞士人鄧玉函,西班牙人龐迪我等。

萬曆帝登基後,在文化與外交方面有哪些作爲? 第3張

這些傳教士在中國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對於當時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對於中國士大夫階層中的少數先進分子,起了一種喚醒的作用。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傳教士把在中國所經歷的寫到西方去,引起西方巨大的反響,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俄交流: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9月1日,俄國彼德林使團到達北京,由於未帶供品,也無國書,萬曆皇帝沒有接見他們,但明朝政府仍舊熱忱的接待了他們並允許他們在中國進行貿易。使團在北京停留了一個多月,於10月11日離開返回俄國,帶回了一份萬曆皇帝的回信。

中英交流: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時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寫了一封親筆信,派使者約翰·紐伯萊帶給明朝萬曆皇帝,信中表達了英中兩國更好開展貿易往來的願望。可惜的是,約翰·紐伯萊在途中遭遇不幸,雖然信件沒有丟失,但卻成了伊麗莎白一世的終身遺憾。此後,信件被英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