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英宗在位期間,在政治方面採取了哪些舉措?

明英宗在位期間,在政治方面採取了哪些舉措?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祁鎮,即明英宗,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前後在位共22年。他是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生母是孝恭孫皇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宣德十年,正式即位,年號正統。主少國疑,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操持,任用“三楊內閣”主理朝政,發動麓川之役,導致綜合國力耗損。正統八年,正式親政,勵精圖治,寵信王振,導致宦官專權。正統十四年(1449年),御駕親征,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發生土木堡之變,兵敗被俘。景泰八年(1457年),策動奪門之變,廢景帝朱祁鈺。於1464年病逝,廟號英宗,諡曰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葬於裕陵。

主要成就——政治

百度維新

因“自仁宗不勤遠略,宣宗承之。”衛所軍士則普遍力主嚴剿,屯守舊衛。距離邊疆較遠的京師二帝認爲本無邊疆問題,純屬有心者煽動與邊臣挑釁。這就形成了底層兵民什麼都知道,裝作不知道(上奏也沒人聽,不如不說);中層將領什麼都不知道,裝作都知道;高層鎮撫大臣什麼都想知道,就是不知道。以儒家天心包容脫歡、阿魯臺、忠順王,致使“平涼接邊徼,間諜充斥”東北方向皇親孟帖木兒被殺亦不遠征,西南麓川蠢蠢欲動“念數年來徵交阯、討四川番寇,軍民勞弊未甦,今莫若且遣勑諭之”。仁宣時期大量遠戎的蒙漢及女真衛兵被內遷,使明朝成爲一個被“”(四周都被包圍)的文明。到朱祁鎮繼位初,情況已經發展的更爲惡化,“及英宗世,先朝宿將已盡”面對仁宣遺留下來的嚴重糜爛的邊防形勢。

宣德十年,仁宣閒臣太師英國公張輔奏:“臣聞備邊捍患,乃國家之重務;禦侮敵愾,寔臣子之當爲。洪惟陛下嗣承大統,百度惟新。命大將以守邊,封擇廷臣而典藩郡,安養軍民之心,深且至矣。近者遼東、山海、獨石、大同時被醜虜侵掠,欲棄守而追,又恐乘虛而入。在我進退惟谷,在彼出沒自如,譬之星星之火,不撲恐其燎原,涓涓之水,不塞恐其決堤。乞望陞下命將出師勦除之。上命行在兵部議,於是尚書王驥等會同五府奏:胡寇弗率犯我邊境,來如雲集,去如鳥散。雖有驍騎莫知所追,切見遼東、大同、宣府、獨石、山海各處軍馬不爲不多,但其訓練無實,是以成效未臻。如開平哨備指揮使楊洪,所領軍馬不過五百,賊皆畏避。各處官軍豈無如洪者。顧所以用之何如耳。乞命大臣分行各處會同總兵等官,精選所操官軍,就選驍勇,有智畧頭目,如洪者領之。”

明英宗在位期間,在政治方面採取了哪些舉措?

張輔期望明英宗可以百度維新,一掃仁宣不納何福、吳高之遺策,不聽底層軍士白榮、範濟之良言的邊弊。明英宗亦積極採用韓王朱衝火或及底層軍士周諒的建言。仁宣時期邊防糜爛,明軍士氣崩潰。士兵欲禦敵高層竟然嘲弄明軍戰力,致使西北明軍氣餒。正統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勑緣邊總兵等官曰:近太師英國公張輔等言“殘虜稔惡,皆汝等怠忽所致。然事既往矣,不復追咎。自今以後務竭心力以安邊境,毋踵前非,毋貽後患。”明英宗整頓邊務,遣王驥出鎮夷討叛胡,與總兵蔣貴等約:至狼心山,舉火爲應。貴敗敵於石城兒泉,又敗之於九魯乃地。其地去鎮夷三百餘里。又追敗之於梧桐林,至肅州亦集乃地。又追至野狐山、青華山,至黑泉而還。轉戰二千餘里,敵衆大衄。西邊悉平。

極邊第一

元朝末年,元朝無法控制麓川,麓川跨域威服周邊政權,西至阿薩姆,東至清邁,南至撣邦,其勢不下南詔。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麓川內屬明朝。宣德三年麓川開始內侵,然宣德竟止撫諭,致使麓川更加肆無忌憚,逐勢大不可制。正統繼位後籌措制服,正統八年,明朝期望思氏能夠悔悟親身來營相見,而思機發依然內侵不止,明朝逐再發大軍征討。明朝預料大軍再舉思機發將奔遁金沙江戛裏、大古剌隱藏,遣指揮陳儀等徑趨貢章駐札,探聽聲息。鄧登自貢章順流,不十日至緬甸。明正統十年(1445),爲加強國防,明朝準築騰衝石城,升騰衝守禦千戶所爲騰衝衛。十三年(1448)竣工。時譽爲“極邊第一城”。徐霞客稱“迤西所無”。弘治年間的移鎮蠻莫之爭及萬曆間陳用賓置八關二堡二十四屯,皆以正統十三年設置的騰衝石城爲戰略基礎,明英宗使騰衝成爲後世明朝在西南極邊的力量投射中心。

遼海藩籬

洪武年間大將莊德東征,悉賴水師,借松花江以濟,而雞林(吉林)乃航行之始。吉林船廠實爲明代水師之根據地,又爲東征之出發點,惜乎洪永徒有開邊之計劃,而仁宣無遠撫之決心,故僅遺船廠之史蹟耳。而瓦剌趁此真空機遇大肆在女真地區擴張,衆多衛所陰附也先。介於兀良哈的異動明英宗於正統十二年十月勑遼東御史王翱等曰:“瓦剌也先以追捕仇人爲名吞噬諸部,往者既自北而西又自西而東,今又東極海濱以侵女直。女直自開國以來役屬中國,一旦失之,是撤我遼海藩籬。脣亡齒寒,不可不慮,已勑女直衛分俾知堤備,卿等亦宜嚴兵爲備。毋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毋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不來不攻尚湏有恃,況其必來,必攻者乎。卿等其慎之。”不久,明英宗發現七十餘衛附也先,明英宗又於正統十三年十一月八日勑諭忠於明庭的兀者等衛都督:“……爾等素多忠謹,自以文書繳進不隱。其情悉置不問,自今爾等宜嚴禁部屬,毋與虜往來。或虜侵犯爾境,爾等備禦不及,馳報遼東總兵等官,爲爾量度應援,務使爾等不致失所,爾等其敬慎之。”然而因三北邊患集體爆發,“海西野人女直之有名者,率死於也先之亂,朝廷所賜璽書,盡爲也先所取。”脫脫不花嚮明朝示好放歸高能,高能親身經歷的情報:“脫脫領人馬,自松花江起,直抵腦溫江,將兀者等衛一帶頭目寨子,都傳箭與他,著他投順。中間投順了的,著車輛裝去,不肯投順的殺了。亦有走了的,寨子俱放火燒訖。有考郎衛都指揮加哈,成討溫衛指揮婁得的女兒,都與了脫脫兒子做媳婦。脫脫到白馬兒大泊子去處,將都督剌塔、伯勒哥、指揮三角兀及野人頭目約有三四百人,盡數都殺了。脫脫身上得了浮腫病症,又害腳氣,乘馬不得,只坐車回還。留下五千人馬,在木裏火落等處餵馬,要去收捕建州等衛都督李滿住、董山等。”“收了野人女真等處大小人口約有四五萬,內精壯約有二萬”。導致遼海藩籬實力大損。明英宗又在今庫頁島地區烏蘇里江以東地區,設立波羅河衛與忽魯木衛,拱衛了明朝東北邊疆的統治力。

明英宗在位期間,在政治方面採取了哪些舉措? 第2張

異語情報

哈密衛,是永樂皇帝以蒙古義子所立,地位比“擬親王”,作爲明朝的跨異語域情報中心,地位非常重要。永樂命宋晟親自駐軍哈密保護忠順王安全,又以周安爲忠順王長史、劉行善爲紀善。時至仁宣年間,二帝不務遠略,瓦剌以聯姻的方式逐漸滲透哈密。當時明宣宗無意出兵,故而也聽之任之。明英宗受張輔、韓王及王振等人的影響,勤於遠略,重啓錦衣衛的對外情報職能,其中主要是蒐集瓦剌方面情報。不僅是錦衣衛小旗,中高層軍官也會被派出境外蒐集情報,命令錦衣衛,偵察地形,蒐集情報及在土木之變前進行“反情報”抓捕。而跨異語言域的情報蒐集任務依然交給四大皇親之一的哈密(另外三個是洪武義子沐家、吳惠妃吳家、帝三後愛新覺羅家),“令偵虜情報我”,由於明宣宗時期放去西邊的弩溫答失裏在哈密發揮作用,明朝的跨異語言域的情報蒐集基本在失靈的邊緣,逐有土木之變。明英宗在瓦剌駐牧地見到哈密王母,鑑於仁宣時期瓦剌嚮明朝大量安插間諜及明軍的異語言域情報失靈。朱祁鎮被楊善祕密迎回時,密令錦衣衛御工投靠瓦剌。不湊巧漠北開啓“無汗時代”,身爲錦衣衛戰略棋子的銀匠看到遊牧諸部開始互殺模式已經無法在漠北立足。就逃往在土木之變中擔任瓦剌嚮導的三衛中的泰寧衛居住。時間過去許多年,明朝的皇帝也已經換了三位,而銀匠也當上了泰寧衛頭目。

振六世烈

明朝從太祖洪武到英宗六代人(算上景帝七代),一共96年(1368—1464)。漢朝從高祖劉邦到武帝劉徹五代人,一共115年(前202-前87);唐朝從高祖李淵到玄宗李隆基六代人(算上武后七代),一共144年(618-762);清朝從太祖努爾哈赤立國到高宗弘曆六代人,一共183年(1616—1799)。可以看出漢唐清前期君主平均執政時間都在20年以上,這對國家的戰略穩定有着重大影響。而明朝頻繁更換皇帝,明朝國家戰略也隨之改變,洪熙不到一年時間 [51] ,導致明朝戰略在整體上崩潰。洪武山河固險亦集乃、河套、開平、大寧、吉林、麓川;建文向套北者者口守禦千戶所方向修大同長城;諸子奪嫡徒東勝鎮、大寧鎮;永樂下西洋、設奴兒干、置哈密、親征漠北,故康熙贊曰“洪武、永樂所行之事,遠邁前王。”然正統朝想在仁宣毀防後,僅憑一代人之心力重新創業,四面出擊收復舊地,無異於心比天高。仁宣的行爲無疑是浪費洪武永樂兩代民力,正統的行爲也無疑是再次抽掉民力,更何況是三楊粉飾將破、逃兵百萬之時。正統末,雲南木麓川賊酋叛,遣兵數十萬討之,東南騷動。於時浙江葉宗留、福建鄧茂七、廣東黃蕭養相扇而起,各擁衆數十萬,僭號攻城,殺掠吏民。湖、貴苗、獠,兩廣瑤、僮亦叛。分遣文武大臣爲鎮守、總督、提督、參贊、協贊軍務、巡撫、巡視、總兵、副總兵、參將、分守、協守、守禦,每省多至數十人,少亦不下十數人。所在聚兵各數十萬。浙江,侍郎孫元貞,副都御史軒輗;福建,尚書金濂,侍郎薛希璉;兩廣,侍郎揭稽、李棠,都御史楊信民;貴州,侍郎侯璡,寺丞□;湖廣,都御史王來、李實;四川,都御史李匡,侍郎羅綺。“西至貴州龍裏衛,東至湖廣沅州衛,北至湖廣武崗州,南至四川播州地界。夷衆不下二十餘萬,俱已叛逆,圍困貴州、湖廣所屬地方”,致使南方官員“乞調京兵五千、達軍一千、並南京、雲南原徵麓川官軍十萬前來征剿”。後明朝調靖遠伯王驥前去平叛,並按其要求選“四川精兵一萬、雲南精兵二萬”及其他精兵“共輳七八萬人,選委重將統領,會合東西夾攻 ,併力剿殺。”致使明軍在最後一次麓川之役及土木之變時,大部分精力及視野都被牽制在南方的重啓下西洋、麓川、沿海民變及內地民變等事件上,故麓川仍未徹底平息叛亂,最終以盟約形式草草結束轉去內地平亂;而也先通過明朝高層內應,進攻節點選擇的非常精確。

明英宗在位期間,在政治方面採取了哪些舉措? 第3張

土木之變

吏部尚書王直等人認爲“邊鄙之事,自古有之”,只要“將士用命,必可圖勝”,朝廷應以守爲主,勸諫英宗“不必親御六師,以臨塞下”。但英宗不聽,在京營制度、紀律、組織、後勤皆不完備的情況下,亦在情報不知瓦剌軍隊主力方向的情況下,詔令迅速集結軍隊,兩日內出兵討伐也先。明英宗本人因賽因不花、郭敬家人把伯、義州衛軍王文、跛兒幹、李讓、施帶兒、王喜、喜寧、小田兒、加失領真等人泄露邊防虛實加上明軍情報失靈戰敗被俘,正統十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兵部言:直隸、保定等府安插達官人等,因虜寇邊,乘機刼掠居民。九月八日近因虜寇犯邊爾定州衞,安置達官戶下人丁往往乘勢爲盜,刼掠人財,殺傷軍民,皆因爲頭目者不能鈐束所致。十月二十三日兵部奏:京城內外並附近地方,安插達官及平日無賴之徒,乘機刼掠,擾害良民。十二月二日順天府達官衆孛羅,因虜入寇,導之抄掠,且誘民爲亂。命誅之以狥。土木之難給明朝造成近乎毀滅性打擊,全憑于謙、範廣、二石等文武大臣力挽狂瀾。而英宗親征失敗後叫軍門,殺于謙,誅範廣,冷袁彬,爲也先立廟。也一直爲後人所指責。

天順何順

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及八年的軟禁後,英宗在天順年間開始任用了李賢、王翱等賢臣,又先後平定了石曹之亂,顯現了英主的風采。英宗曾對首輔李賢說過他每天的起居情況:“吾早晨拜天、拜祖畢,視朝。既罷,進膳後閱奏章。易決者,即批出,有可議,送先生處參決。”

英宗還釋放了從永樂朝就開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靖難後被幽禁宮中逾五十年),恢復宣德朝胡皇后的稱號,下旨停止帝王死後嬪妃的殉葬,《明史》贊曰“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建北京於順天府,稱爲“行在”。永樂十九年(1421)改北京爲京師。洪熙初年,明仁宗欲遷都南京,命北京諸司仍稱行在。正統六年(1441)八月,寧波知府鄭恪請定都京師,改號南京,英宗從之。是年十一月初一日,英宗以宮殿成,大赦天下,正式定北京爲京師,罷北京行在之稱。在南京的府、部、司、寺、院、局悉冠以南京,改其官印。

兩置年號

正統(1436年正月-1449年臘月),使用十四年。

天順(1457年正月-1464年臘月),使用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