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祁鈺在位期間,採取了哪些爲政舉措?他有哪些作爲?

朱祁鈺在位期間,採取了哪些爲政舉措?他有哪些作爲?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祁鈺,即明景帝、明代宗、景泰帝,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共7年,他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生母是吳賢妃,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朱祁鈺生於宣德三年(1428年),只比長兄朱祁鎮小1歲。明英宗即位後被封爲郕王。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俘虜,爲免主少國疑,于謙、王直等大臣奏明皇太后,擁立郕王朱祁鈺爲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擊退了瓦剌的入侵;又整頓和改革了政治、經濟,使明朝漸開中興。後明英宗復位,其被軟禁於西苑,不久後離奇去世,葬於景泰陵,他是明朝遷都北京之後,第一個沒有被葬於明十三陵的皇帝。

爲政舉措

政治

穩定時局

由於連年的征戰和瓦剌的劫掠,在加上內地的水患,全國災區連連,饑民遍地,朱祁鈺針對內憂外患的局面,採取了積極措施,鞏固大明江山。政治上他廣開言路,招賢納士,清除閹黨勢力,穩定局面,重用於謙等賢臣,吏治爲之一新。

任用官員

內閣:陳循、高谷、王文、江淵、王一寧、蕭鎡、商輅、苗衷、彭時、俞山

文臣:于謙、楊寧、石璞、張鳳、俞士悅、楊翥、何文淵、孫原貞、儀銘、胡濙、徐有貞

武將:楊洪、方瑛、郭登、朱謙、毛勝、羅通、于謙、石亨

于謙:當時掌握軍權者。石亨:當時掌握軍權者。

太監:成敬(缺考―1455年),字思慕,內官監太監。永樂二十二年進士,選翰林庶吉士,後派爲山西晉王府奉祠,後因案充軍改腐刑而爲黃門。爲人謙遜,雖然受到皇帝重用,但並不攬權。

朱祁鈺在位期間,採取了哪些爲政舉措?他有哪些作爲?

在位年號

景泰(1450年―1457年),前後共八年。

軍事

組建團營

軍事上,對於瓦剌的進攻趨勢,採取抵抗到底的策略,在於謙等人的協助下,籌集糧草,厲兵秣馬。重新組織新的戍軍,于謙先從所剩的部隊選拔10萬名戰士,並把他們組成五個團營;景泰三年(1452年),戍軍的兵力增加了5萬人,並被改組成10個團營。在徵募戍軍的過程中,于謙還徹底改組了京師衛戍部隊的指揮機構。對戍軍的控制權原來由貴族和宮廷宦官分掌;戍軍中的每個營完全自主,分別受訓,並各由它自己的戰地將領統率。當來自各營的士兵必須共同作戰時,這種情況在戰場上會造成很大的混亂。在於謙計劃的安排下,每個團營由一個戰地將領統率,整個戍軍由一名從將領中選出的戰地統帥控制。對戍軍的監督到那時爲止只由宦官負責,這時擴大到京師的官僚集團。

總之,朱祁鈺建立了統一指揮制度,並且加強了京師武將監督戍軍的作用。

于謙北伐

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後明英宗歸國,于謙、聶忠認爲上皇雖回來了,但國恥未洗雪,正值也先和脫脫不花兩部人馬結怨已深,請求趁機派大軍,自己前往征討他,以報復從前的仇恨,清除邊患。景泰皇帝不準。又有楊俊(楊洪子)曾提議發兵征討瓦剌,于謙不準。之後瓦剌出現內訌,也先被殺,對明朝已經構不成威脅,直到蒙古入套,達延汗統一蒙古各部。

河套之議

景泰中,總兵石亨議將延綏一路營堡移從(秦)直道,以府谷堡移柴關故城等處,孤山、東村二堡移野蘆川,神木堡移楊家城,柏林、高家二堡移石落澗,雙山堡移直溪灘,榆林城移樺林白澗灘,響水、波羅二堡移白土窯,土門堡移白臘峯,大兔鶻堡移濫柴關,龍州城移北城,塞門堡移古窯,清邊營移蒯河,寧塞營移察罕腦兒等處,直與安邊、定邊相對。時亦以徙置煩勞,不果。

整頓軍隊

景泰二年(1451年),朱祁鈺派遣督察院文臣督管宣府、大同、薊州三地軍屯復墾。景泰三年(1452年),于謙提出“核丁法”,每年兩次由兵部和督察院聯合覈查團營人數,防止官兵吃空額。景泰七年(1456年),命兵部武庫司設立“準樣圖”,明朝武器製造和發放有了標準管理。同時還清理了一批違法軍官。

朱祁鈺在位期間,採取了哪些爲政舉措?他有哪些作爲? 第2張

經濟

發展經濟

經濟上朱祁鈺採取了舒恕的政策,對受災嚴重的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區,給予了不同程度的減免稅負,並且賑濟災民,安撫流民。厲行節儉,減免宮廷開支,停止各類採辦,又下詔天下巡撫署理各省農桑事務,傾力發展經濟。

治理水患

朱祁鈺還派官員治理河患,消除水災,正統十四年(1449年)因主張朝廷撤出北京而失寵和此後擔任次要職務的徐有貞在景泰四年(1453年)提出了一份治水的詳細計劃,他被任命爲僉都御史,被派去進行修復工作。他乘小船四處考察,以確定主要的出事地點,然後制訂一項複雜的施工計劃,讓許多獨立的勞動隊在不同地點和不同的時間施工,結果他僱了5.8萬名勞工勞動500天以上,他的計劃不僅僅是修復破損的堤壩;一條几乎長達100英里的河渠被鑿成,這樣,黃河的河水就可引入大清河,進而通過濟南府入海。爲了保存大運河,他沿運河建成幾個集水池和水庫,它們裝有新式的水閘,以維持正常的供水。此外,他組成一個灌溉體系,使山東北部約200萬英畝的土地得到水源。整個體系在景泰六年(1455年)完成,並取得完全的成功。它在景泰七年(1456年)經受了災難性的洪水,並維持了34年。徐有貞受到厚賞,在景泰八年(1457年)被任命爲副都御史。

文化

制定《寰宇通志》

景泰五年(1454年)七月﹐朱祁鈺遣進士王重等二十九人分行全國各地﹐博採有關輿地事蹟﹐又命陳循﹑高谷﹑王文等總裁根據永樂年間集錄的地理之類的書籍、資料,編輯整理成書,至景泰七年(1456年)五月書成,名《寰宇通志》。朱祁鈺親自作序,頒行天下。全書共一百一十九卷,分兩京、用布政司,司下轄府州縣,再分別立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勝、風俗、土產、古蹟、人物等三十門。系明代地方總志。

天順二年(1458年)﹐明英宗爲不使朱祁鈺有修志之美譽﹐以它“繁簡失宜﹐去取未當”爲詞﹐命李賢﹑彭時等重編《大明一統志》﹐以傳後世。天順五年(1462年)四月,《大明一統志》成,即毀《寰宇通志》版,因而傳世甚稀,1947年﹐鄭振鐸將其收入《玄覽堂叢書續集》印行。

朱祁鈺在位期間,採取了哪些爲政舉措?他有哪些作爲? 第3張

景泰藍的盛行

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琅”,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製造歷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最爲盛行,朱祁鈺定年號爲“景泰”,當下“景泰藍”中“景泰”之內涵,早已超出“大明景泰”的狹義概念,而被賦予更多美好的意味,如和諧、友誼、和平、繁榮、昌盛、如意、高雅、智慧等。而“景泰藍”的“藍”,也不單指藍色釉料,而是把所有的釉料統稱爲“藍”,在此基礎上,衍生出“點藍”、“補藍”、“燒藍”等行業特有名詞;並且,幾百年過去,景泰藍的工藝一直保持着傳統的純手工製作風格,它的掐(絲)、點(藍)、燒(烘燒)、磨(光)、鍍(金),環環相聯,渾然一體,相互輝映,形成曼妙的“五步曲”。

民族

從景泰元年(1450年)開始各地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導致糧食產量減少,再加上貪官污吏的盤剝,西南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民變,朱祁鈺啓用王翱擔任兩廣總督,平定當地的少數民族叛亂。

朱祁鈺時期的基本問題是恢復穩定。軍隊的改革已經恢復了邊境的穩定。但是,15世紀50年代在內地省份出現了一連串少數民族叛亂。在長期受盜匪活動和地方非漢族居民動亂困擾的廣東和廣西,首先建立了一個由王翱領導的統一的指揮機構,在此以前,王翱先鞏固了東北邊境的防禦設施,後來成了吏部尚書。正統十四年(1449年)和景泰元年(1450年),貴州發生了大規模的起義。從景泰元年(1450年)至景泰三年(1452年),對貴州和湖廣省的瑤、苗少數民族進行鎮壓。景泰五年(1454年)四川南部發生起義,景泰七年(1456年)湖廣的苗族起義。

這種騷亂大部分限於南方的土著居住地區。是少數民族的起義,20世紀的歷史學家可能會把“平定”這些不安分的少數民族和反當局集團描繪爲“無情的鎮壓”,而從中央政府的觀點看,這種“平定”卻是鞏固帝國以及建立有秩序的行政和漢族人統治的一個必要行動。

外交

由於朱祁鈺和諸位老臣的勵精圖治,短短數年就使明朝挽回了頹勢,國勢蒸蒸日上,當時的朝鮮、越南、暹羅、琉球等國紛紛來北京嚮明朝進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