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科舉考試有多殘酷 看看鄭板橋 蒲松齡的遭遇!

古代科舉考試有多殘酷 看看鄭板橋 蒲松齡的遭遇!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跟一位做老師的朋友聊天,聽說現在高考的本科錄取率已經達到70%以上了。即便第一年考不上的同學,復讀一年,基本也就考上了。這讓我不禁想起了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

科舉考試,對一小部分讀書人來說,是一步登天的階梯,但對大部分讀書人來說,卻是個大坑。古人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考不中是正常,考中了纔是意外,可見錄取率之低。

比如,那個“難得糊塗”的鄭板橋,康熙年間考中秀才,此時只有20歲左右;雍正時才考中舉人,此時已經40歲;乾隆時才考中進士,此時已經44歲了。考中進士後,常年鬱郁不得志的鄭老兄終於揚眉吐氣,寫下了這兩句飽含辛酸的詩句:如今脫得青衫去,一洗當年滿面羞。

比如,那個因“公車上書”留名青史的康有爲,小時候是個神童,11歲就讀完了四書五經,但無奈考運不佳,僅僅秀才就考了三次,舉人又是考了七次才中,好在時來運轉,進士一考即中。可他時運不濟,考中進士時,清朝已經岌岌可危了。他憤怒不已,於是搞了個“公車上書”,可是光上書還不過癮,就又搞了個“戊戌變法”。

古代科舉考試有多殘酷 看看鄭板橋 蒲松齡的遭遇!


鄭板橋和康有爲雖然歷經挫折,好在最終的結果還不錯,算是“不幸”中的幸運兒。另外一些人就沒這麼好運了。比如《聊齋志異》的作者,大文豪蒲松齡,考中秀才後,接連四次參加鄉試,都沒能考中舉人,一直到了垂垂老矣的72歲,才被朝廷補爲“歲貢生”。什麼是歲貢生呢?比秀才的地位高那麼一點點,但仍然不是舉人。

古代科舉考試有多殘酷 看看鄭板橋 蒲松齡的遭遇! 第2張


看起來,蒲松齡已經夠慘了,但還有比他更慘的:清朝時安徽的一位老秀才,一共參加了二十四次鄉試,但最終還是沒能中舉。鄉試三年一次,這位老先生光是參加鄉試,就用去了七十二年光陰,到最後一次參考,已是年近九旬。想想真是一把辛酸淚。

客觀來說,在創立之初,科舉制度還是很有進步意義的。至少,它讓出身寒門的下層子弟看到了希望,可以“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可以打破階層板結,促進各階層之間的正常流動。用更通俗地話來說,就是可以憑藉個人奮鬥實現屌絲的逆襲,迎娶白富美,登上人生巔峯。

最初的科舉制度,也是真的可以選出優秀人才的。比如唐朝時,唐太宗李世民站在城樓上,看着新科進士們魚貫而入時,曾經興奮地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但是到了後期,尤其是明清時,科舉考試就開始就變味了。“八股文”的考試模式,讓很多考生變成了只知道“之乎者也”的書呆子。即使原本是個人才,經過童試、鄉試、會試、殿試這一圈蹂躪,也基本就洗腦成功,變成滿嘴仁義道德的僞君子了。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呢?早就跑到爪哇國去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