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爲何蘇東坡的名作往往出自他被貶之時呢?

爲何蘇東坡的名作往往出自他被貶之時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蘇東坡被貶黃州,途中遇雨,寫下人生最曠達的一首詞,常人難及!蘇軾被貶黃州,寫下人生最孤獨的一首詞,開篇就是千古名句!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除了散文上的成就,蘇軾在詩、詞、書、畫等方面也得很高成就;詩歌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善書,爲“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

才華橫溢如此的蘇軾,仕途卻並不順利,一場莫須有的“烏臺詩案”,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差點要了他的性命,幸虧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他纔算躲過一劫。最終,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爲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

爲何蘇東坡的名作往往出自他被貶之時呢?

黃州團練副使一職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公務之餘,他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築室於 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宋史·蘇軾傳》)”

古人有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處於人生低谷的東坡居士,卻煥發了創作激情,蘇軾被貶後,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從而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

蘇軾自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至黃州,至元豐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黃州貶所居住四年多。蘇東坡貶居黃州期間,除了詠誦赤壁,還寫了不少寄景抒情之作。其中有抒發內心孤獨的詞作,最爲經典的便是《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堪稱是蘇軾人生最孤獨的一首詞: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的開篇“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就是千古名句,它不僅營造出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表現出了蘇軾內心的孤獨感。蘇軾在這首詞中借“幽人”、“孤鴻”兩種意象託物寓懷,既抒發了內心的孤獨,又表達了他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此詞上片寫鴻見人,下片寫人見鴻,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託物寓懷,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全詞借物比興,寫景興懷,託物詠人,物我交融,含蘊深廣,風格清奇,爲詞中名篇。

除了抒發內心孤獨之外,蘇東坡居留黃州期間,思想隨之發生了許多變化,世事看穿,灑脫度日,因而也留下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樣心意曠達的好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爲何蘇東坡的名作往往出自他被貶之時呢? 第2張

詞前作者還附了則小序:“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這首記事抒懷之詞作於元豐五年(1082年)春,是蘇軾被貶爲黃州的第三個春天。三月七日,蘇東坡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雨過天晴,作者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見的大雨,寫下了這一首千古流傳的《定風波》。從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達與樂觀。

詞的上片寫的是春雨驟至時詞人的心態,“竹杖芒鞋輕勝馬”,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一蓑煙雨任平生”,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表達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下片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雨過天晴,春風雖冷,卻吹去了酒意,斜陽西照,彷彿舊友笑臉相迎。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爲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結句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飽含人生哲理意味,是全詞的點睛之筆: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難怪,晚清詞人鄭文焯評價東坡的《定風波》一詞時說:“此足徵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