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海上畫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賞析

海上畫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賞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

“海派”一詞最早出現在《太平洋畫報》。也稱海上畫派,清代末期形成並興盛於上海的中國畫流派。

它根植於中國的傳統繪畫:上承唐宋傳統技藝,吸取明清陳淳、徐渭、陳洪綬、八大山人、石濤和“揚州八怪”等諸家之長,也受清代金石學的影響;同時,它又受到西方繪畫影響:上海成爲“五口通商”之一(包括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並且自1843年11月起,英國、美國、法國先後在上海建立了租界,導致大量海外商品流入,西方繪畫大規模立足上海,形成衝擊力量。

它堅持本土,但又主動在域外尋找發展動力,完全體現中國繪畫史上的上海城市意識。海上畫派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與它所處的這座城市在中國近代時尚的地位相匹配。上海的“開埠”,孕育、造就並錘鍊了海上畫派的無可取代的影響力。

(二)

海派畫家並不只是上海本土畫家,大多以江浙籍爲主體。當時上海的發展爲畫家提供了生存甚至致富的條件。所以,畫家們紛沓而至。

可以說,當時海上畫派創作風格迥異,呈現百花齊放的形態。其原因也因爲上海這個大都市審美的複雜性。上海有新興的資本家,有鉅商,有洋行的買辦,有愚公的舊官僚,有新興的知識分子,有家產殷實的工商地主等等,他們是有着不同經歷和審美的買方,更是畫家的衣食父母。中外、新舊的審美,各階層的審美,構成了迥異的買方主張。他們的興趣和審美需求,決定着畫家畫什麼。爲此參差不齊的審美需求,成就了海上畫派可俗可雅的結果。同時在形象、色彩、構圖等方面也出現新的探索。而同時西方繪畫大規模東來的立足點在上海,對傳統的中國繪畫造成了衝擊。在雅俗間周旋自如,把中西結合或稱“洋爲中用”的火候拿捏的恰到好處。這對於來上海發展的畫家,是極大的考驗。

隨後,從最初的上海以謀生計的畫家羣,發展成一個生機勃勃、活力四射的龐大畫派,從最初遷就、討好買方到用自己獨特的審美和鮮明的藝術改變來買方,使買方心誠悅服地接受畫家的審美。正式一批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創作方法,並以此聲名卓著的大畫家,促成這一結果。

近些年,海上畫派畫家的作品成爲各大拍賣行的及藏家們炙手可熱的關注和追捧。那接下來着重介紹以下幾位代表性畫家:

(三)

1、吳昌碩(1844-1927),原名俊,後改俊卿,字昌碩,又字倉石,號缶廬、缶道人、苦鐵,又署破荷、大聾等,浙江安吉人。詩、書、畫、印皆精,爲一代藝術大師,近代六十名家之一。西泠印社首任社長。

海上畫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賞析

吳昌碩 牡丹圖 135×33cm 福建東南2017春拍

《牡丹圖》爲吳昌碩七十八歲時所畫作品,落款“辛酉年十一月朔呵凍寫”,可見作品是天氣絕寒時所作,但我們從畫面中看到的,則是一派生機盎然、春光熠熠的景象。吳昌碩以寫意手法,在畫面中繪兩叢牡丹花,正中花朵綻放正盛,吳昌碩以紅、黃顏料自如調和,不拘一格又充滿了收放自如的靈性,在一朵牡丹花上表現出和諧的色彩變化,其用筆之老辣豪放,令人不由得爲之精神一振。而葉片以汁綠調和藤黃、赭石等,展現出牡丹枝葉調和之中又有變化的色彩,使得畫面充滿了色彩變化的韻律,而絲毫不顯得板滯,同時,吳昌碩對於色彩酣暢自如的掌控也在此表現得淋漓盡致,即使運用瞭如此豐富的色調,整件作品也顯得繁而不亂,神氣煥發。題款寫道“似朱老匏老年之作”,此處的“朱老匏”指的是清乾隆初年江都布衣朱冕,其字老匏,工詩畫,善書。這件作品同樣是吳昌碩擬朱老匏的筆意所作,同樣以“古勁無匹”的筆意呈現出了“國色天香絕世姿”的國花風情。

陸儼少

陸儼少(1909-1993),名砥,字儼少,以字行,改字宛若,上海嘉定人。從馮超然習國畫。工詩文,善書法,尤精山水,間作花卉、人物,也多妙筆。爲一代藝術大師。曾任西泠印社顧問、浙江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浙江畫院院長。

海上畫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賞析 第2張

陸儼少 甲辰(1964年) 作婁山關大捷插屏18.5×35cm  約0.6平尺 福建東南2017春拍

作爲海派傳統書畫大家,陸儼少長於煙雲波濤,有“陸家雲水”之譽,其山水風格突出,寫意山石樹木與工細雲水相互輝映,對中國書畫的發展影響深遠,時人將其與李可染並稱爲“北李南陸”。這件作品是陸儼少1964年所作,陸儼少時年五十六歲,據陸儼少自敘記錄可知,該年陸儼少隨畫院組織寫生,遍覽山水,“我看到山上叢林邊緣,日光斜射,顯出一道白光,甚爲好看,歸與西畫家言及,說是輪廓光,我遂由此創留白之法……又加以改進、豐富,用到創作上,效果很好,遂多用之,形成我的獨特面目”。此件《婁山關》以毛澤東《憶秦娥》詞意入畫,近處作蒼山連綿,重重皴染,墨色與胭脂層次遞進;遠山隔萬丈翻騰雲海,正是西風烈烈之景象,以留白之法所繪製,氣勢頗爲磅礴。整件作品濃淡相宜,筆墨沉着中又有飛動之氣,風格縝密,靈氣外露,堪稱陸儼少山水佳作。

3、程十發

程十髪(1921-2007),名潼,室名步鯨樓、不教一日閒過之齋、三釜書屋、修竹遠山樓,上海松江人。歷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全國文聯委員、西泠印社副社長、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中國美協理事。

他的畫裏,大多都是極其平常和平淡的事物,但卻能出奇制勝,從一個平凡樸拙的世界裏,揭示出一個不平凡的世界。程十發作畫有兩點不同於常人之處:一是行筆極快,猶如暴風驟雨掠過,氣勢逼人;二是用筆活脫,從他筆端流露出的線條,對比強烈。線條柔韌、綿長,饒有韻致。

他用墨,很追求酣暢淋漓的效果,破墨、破色或色墨相破法被他經常使用,意象較佳;他的造型,受前輩畫家陳老蓮、任伯年的啓發頗多,並大膽吸收了民間美術的精華,着意於線、形局部的組合與搭配狀態以及畫面整體上的裝飾感和形式感,以得神似,凸顯畫中形象的奇妙、趣味與幽默感取勝。

4、吳待秋

晚清以來一百多年裏,崇德吳氏一門,接連出了吳滔、吳徵(待秋)、吳彭祖孫三代名畫家。這在中國畫壇亦屬罕見。吳徵,字待秋,一生憑藉頑強的意志,恆久的藝術追求,獲得了繪畫上的成就,成爲民國時期影響海內外的著名山水、花卉畫家,又與趙叔孺、吳湖帆、馮超然同譽爲“海上四大家”,又與吳湖帆、吳子深、馮超然合稱“三吳一馮”。

吳待秋 辛酉(1921年) 作花卉圖 設色紙本 鏡心

題識:1.鼻觀纏清香,折梅往茅屋。坐對古詩人,好句日披讀。辛酉夏六月,待秋畫於袌鋗廬。2.懊道人畫法,袌鋗居士效之。鈐印:1.吳徵(朱)2.吳(朱)、來鷺草堂(白)

33.5×36cm 約1.1平尺(單幅)

吳待秋其畫於筆墨技巧之外,尤得靈性揣摩之妙。所寫花卉,得吳伯滔、吳昌碩真傳,汲取趙之謙、李復堂、文徵明諸家之長,筆墨酣暢,寬博淳厚,特擅寫梅,寥寥數筆,情趣盎然。

此雙挖作品:蜂、梅,更是將其體現的淋漓盡致,題識分別爲:“懊道人畫法,袌鋗居士效之”;“鼻觀纏清香,折梅往茅屋。坐對古詩人,好句日披讀。辛酉夏六月,待秋畫於袌鋗廬。”

海上畫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賞析 第3張

吳待秋 壬申(1932年) 作竹137.5×35cm 約4.3平尺 福建東南2017春拍

“一竿兩竿竹,風來聲肅肅。取以爲洞簫,吹出太平曲。”吳待秋此副《竹》,將竹與風、有形與無形微妙體現,並將動與靜的態用詩句表達傳遞。用墨濃淡相宜、格局講究韻律,實乃佳作。

謝稚柳

謝稚柳(1910-1997),名稚,字稚柳,以字行,晚號壯暮,江蘇常州人。著名畫家、鑑定家。曾爲上海中國畫院畫師、西泠印社顧問,歷任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管會副主任、中國書協常務理事、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上海博物館研究員等。

勞繼雄(1950-)上海人,書畫鑑賞家、畫家。曾任職於上海博物館,從事書畫整理、研究和鑑定工作。曾師從著名畫家、書畫鑑定家謝稚柳。現爲遼寧省博物館特約研究員、安徽省博物館特約研究員、江蘇省華僑書畫院常務理事、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理事、西泠印社社員。著有《中國古代書畫鑑定實錄》。

海上畫派,對中國近現代國畫影響深刻,作爲一個地域流派,至今存在(新“海派”),興盛不衰。他們如一輪明月,照耀着今人。不管是創作者還是收藏家從中獲益匪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