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唐代詩人:李端的代表作品及人物軼事

唐代詩人:李端的代表作品及人物軼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端(737-784) ,字正已,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房,唐代詩人。北齊文宣帝皇后的堂弟李孝貞六世孫。

少居廬山,師事詩僧皎然。大曆五年進士。曾任祕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嶽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爲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唐代詩人:李端的代表作品及人物軼事

 詩作代表

拜新月

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

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

寇衡作品 李端拜新月詩意畫

寇衡作品 李端拜新月詩意畫

閨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燈未滅夢難成。

披衣更向門前望,不忿朝來喜鵲聲。

聽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詠駙馬都尉郭曖

青春都尉最風流,二十功成便拜侯。

金距鬥雞過上苑,玉鞭騎馬出長楸。

薰香荀令偏憐少,傅粉何郎不解愁。

日暮吹簫楊柳陌,路人遙指鳳凰樓。

這首詩的前四句讚美了郭曖大器早成和鬥雞走馬的俊逸風采,後四句誇獎郭曖就像風流少年荀彧和英俊的何晏一樣多才多藝,並描摹了時人對他的仰慕,是一首即席助興的好詩。

"錢"韻詩

方塘似鏡草芊芊,初月如鉤未上弦。

新開金埒看調馬,舊賜銅山許鑄錢。

楊柳入樓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鈿。

今朝都尉如相顧,原脫長裾學少年。

這是以"大曆十才子"錢起的姓氏,錢字爲韻即席賦詩,原是錢起爲難李端,李端知道韻腳後,略微沉吟便開口朗誦了此詩,自此,錢起對李端很是佩服。

 軼聞故事

中國的音樂歷史極爲悠久。我們從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裏便可讀到大量關於描寫樂器的句子;當然,那都是先秦時期的產物了。而有一種樂器名字叫做"箏"的,據《風俗通》說,它是秦時戍邊大將蒙恬發明並予以製作的。可見蒙將軍也真是多才多藝,他除在邊疆地區建功立業外,還時不時地因他那獨有的發明創造,給後世留下了許多實用型的東西。比如,現在人們所熟知的毛筆的發明和製造,就是基於他的傑出貢獻。

說起樂器"箏"這名字的起因,也真的頗有意思。據《因話錄》稱,秦時有一對兄弟爲了相爭着鼓瑟(瑟也是一種樂器),一時爭執不下,一位長者就出面斡旋說:"依老漢我來看,你倆就不用再爭執了。這樣吧,把它分成兩份,一人各持有一份,你們還用得着再去'爭'嗎?"事情就這麼定了;所以人們便因諧音關係把它叫作"箏"。箏有彈箏、搊箏兩種,但它們現已都失傳了。只是根據《音樂指歸》一書說,"箏形如瑟,長六尺,以應六律。弦有十二,象十二時。柱高三寸,象三寸。"當然,也有說是十三絃的。只是這些說法跟現在人們仍在使用着的箏,已經頗有些距離了。《吳中先賢譜》 蘇 文 編繪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作爲原本跟音樂息息相關的詩歌藝術,自然是離不開音樂。所以詩人都會有意無意地使用音樂器具入詩,也就成爲自然而然之事。唐代詩人李遠即有《贈箏妓伍卿》詩,便足可證其一端了。

說過了這"箏"的背景,我們現在便要說說另一位詩人因寫有關於彈箏的好詩而喜得彈箏女的趣事。代宗李豫的駙馬,也就是爲大唐王朝建立過赫赫戰功的汾陽王郭子儀的幼子郭曖,他爲人賢明有才思;尤爲難得的,作爲尚昇平公主的郭曖,很喜愛跟詩文水平高以及道德品質好的文人來往。爲此,他還經常邀請一些文人到他家來談詩論文,大擺宴席,邀歌導舞,真可謂不惜代價。一時間名士雲集,包括李端在內的"大曆十才子"都曾在他的府中流連忘返過。

唐代詩人:李端的代表作品及人物軼事 第2張

一次郭曖又升官了,他便大擺筵席宴請各方面的客人;詩人李端也在座。酒過三巡,大家正在興頭上,早些時候就已知道李端善於寫詩的昇平公主,更是熱情地邀請他當場賦詩,用以侑酒助興。李端也不客氣,當即吟成了一首七律;而同座的著名詩人錢起便很不服氣了,說那定是李端早就寫好了的,不能作數,要求李用他自己的姓來押韻寫詩。但這仍然也難不倒他,反而使大家更爲心服口服了。所以,作爲郭曖座上賓的李端,許多場合自然就少不了他。

郭曖府中有一個名叫鏡兒的婢女,容貌極爲豔麗,而且她還彈得一手好箏。李端對她很是喜愛,經常拿眼睛瞟她,對之真可謂情意綿綿;這事後來被郭曖知覺了。聚會時,郭曖便笑着對李端說:"李先生如能以'彈箏'爲題寫詩一首,並使在座的客人高興,那麼,我就定然不會吝惜美婢,把她轉贈給您好了。"

李端聽了喜不自禁,猛然站了起來,遂擎起酒杯一臉微笑着賦詩道: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這首詩前兩句因使用專有名詞用來切題外,其大意並不太難理解;而後兩句卻涉及一個典故,其主人公就是三國時吳國的都督周瑜。跟秦朝大將蒙恬一樣,周瑜也是一位精通音樂而且戰功卓著的儒將。他24歲時就已聲名鵲起,加以風度翩翩而又才能出衆,被吳中人士稱爲周郎。只要人們彈奏曲調有所謬誤時,他一下子便知道對方究竟在哪裏出現錯誤,所以當時有一句諺語說:"曲有誤,周郎顧。"而在此詩裏,李端用一種較爲委婉的語氣說明自己想要得到的美人,也將會像三國時那些彈箏奏曲的美女一樣,故意拂彈錯誤並向自己求教的。事實上,李端也正是一位精通音樂的詩人;後來他辭職不幹了,就以彈琴和閱讀《周易》自樂,以至度過其後半生的。

詩人現在已按照郭曖的要求把詩寫成了,而且還寫得如此風華無限,蘊涵多端,大家當即報以熱烈的掌聲。不用說,帥府的公子爺自然不肯食言,當場便把這美麗的鏡兒贈給李詩人不算,還把在宴席上擺放着的那些金玉器皿,一股腦兒地贈給了他。這樣一來,原本很爲喧譁熱鬧的宴會,當即又掀起了新一輪興高采烈的熱潮。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