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龍標野宴》的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龍標野宴》的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4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龍標野宴

王昌齡 〔唐代〕

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

莫道絃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譯文

《龍標野宴》的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夏天的夜晚在沅溪邊乘着涼爽的風兒散步,朋友們帶着酒相互陪伴着來到了竹林深處。

不要說我們的音樂和歌聲是因爲被貶謫的哀愁,那遠處的青山和當空的明月卻從不曾空缺。

賞析

這首詩表面上表現了詩人的安逸生活,其實內心還是有被貶謫的苦。

“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夏夜涼風,春酒,竹林,這是一個有足夠的條件放鬆自己的肢體、情感和思維的夜晚。“相攜”“就”二詞就十分明顯的表現着這種竹林聚會,縱情暢飲的放鬆舉止,給人一種隨夏夜涼風自在飄蕩的感覺。——這似乎是魏晉名士的文字

《龍標野宴》的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第2張

而作者是王昌齡,一個曾寫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這般充滿了激昂悲壯的血性文字的邊塞詩人;一個曾遠赴西鄙,數被貶於荒遠,宦遊坎坷,而又有着極強的功業追求的盛唐詩人。

王昌齡此時正被貶龍標。“莫道”只是不要說而已,並非沒有,“莫道絃歌愁遠謫”,其實心中何曾放下?再深味一下開始的“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的描繪聚會暢飲的文字,我們就能在那夏夜涼風般自在飄蕩中觸摸到作者心靈深處的難以釋懷的沉重。歡聚、暢飲並不能使遠謫的王昌齡獲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間永恆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譴懷寄情的對象,更是詩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詩人以青山明月自詡,表現了對人生大自在大擁有的追求。

王昌齡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爲“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而立之年,始中進士。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爲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