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經火山》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經火山》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經火山

岑參 〔唐代〕

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

赤焰燒虜雲,炎氛蒸塞空。

不知陰陽炭,何獨燒此中?

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

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工!

譯文

久已聽說的火山今日才見到,它高高地矗立在蒲昌縣東。

赤色的火焰燒紅了胡天的雲,炎熱的氣流蒸騰在邊塞上空。

不知道由陰陽二氣構成的熱能,爲什麼獨獨燃燒在這座山中?

我在嚴冬時節裏來到這裏,山下仍然是一陣陣熱風。

人和馬都熱得汗流浹背,誰能探究大自然的奧妙無窮?

創作背景

《經火山》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九載(750年)岑參初次出塞經過火焰山之時。天寶八載(749年),岑參抱着建功立業的志向,離開京師長安赴安西上任,大約次年途經蒲昌(今新疆鄯善)。當時火焰山橫亙眼前,烈焰飛騰,奇景壯麗,激起了這位邊塞詩人的滿懷豪情,因此創作了這首《經火山》。

賞析

此詩寫親眼所見的景象。起句“火山今始見”的一個“始”字,發出了百聞不如一見的慨嘆。“突兀蒲昌東”中的“突兀”一詞,既勾勒出火焰山巍峨高聳之貌,又描繪出火焰山拔地而起、扶搖直上的宏偉氣勢。起始二句,氣勢宏大。

《經火山》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第2張

接着“赤焰燒虜雲,炎氛蒸塞空”二句繼續寫火焰山的威勢。“虜雲”、“塞空”,既表示其空間的高遠,又象徵着異族活動的天地。而那火焰山的烈焰,卻能燃燒那遠天的雲朵,灼燙的氣浪蒸熱了廣漠的塞空。將火焰山置於廣闊的塞空虜雲之間,以烘托其熱力威猛之勢,聯想合理,誇張恰到好處,煉字精當,意韻喻長。尤其是一個“燒”字,將火山烈焰指向虜雲;一個“蒸”字,使火焰山熱氣威及遠塞,由低向高,由近及遠,順着火焰山熱力的漫延,形象地刻劃出火焰山名不虛傳的威勢。這種浪漫主義色彩的誇張,並非不着邊際地虛嘆,而是基於生活的真實和詩人志向的高遠。在這裏,詩人沒有拘泥於火焰山近景紅巖焦土的精雕細刻,而是從遠處的“赤焰”和“炎氛”,“虜雲”和“塞空”着眼,以山比軍、以熱喻威,使詩歌飽含深廣的意境。

接着,詩人在反問中發出驚歎:“不知陰陽炭,何獨燒此中?”西漢賈誼在《鵩鳥賦》中把自然界萬物的生成變化比喻成金屬的熔鑄,岑參此處化用其意,幻化出一種新奇的意境:火爐之大,如天高地闊,燃料之多,集全部陰陽於一地,從而燃着了這座石山。意爲火焰山舉世無雙,爲世上萬物之佼佼者。

收尾四句:“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工!”以反襯手法,再現火焰山威勢,一物多詠,造成連貫的氣勢。詩人自長安來,一路天寒地凍,唯獨邊塞火山熱氣蒸人,人和馬都大汗淋漓。這種驅寒使熱之工,若不是神力造化,人力絕不能能爲之。這裏,詩人通過親眼所見和親身感受,真實地描繪出火焰山奇特怪異的景象和無窮無盡的強大威力。可以想見,來到火焰山前,詩人觸景生情,氣貫長虹,更加激發了在邊塞施展宏圖的志向。

岑參

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爲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爲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爲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