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蒿里行》的原文是什麼?這首詩詞該如何賞析呢?

《蒿里行》的原文是什麼?這首詩詞該如何賞析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蒿里行

曹操

關東有義士[1],興兵討羣兇2]。初期會盟津[3],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4]。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5],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註解】

[1]義士:是指討伐董卓的各位將領。

[2]羣兇:是指董卓等朝中亂臣。

[3]盟津:即孟津。古黃河渡口名。在今河南省孟津縣東北、孟縣西南。相傳周武王伐紂,八百諸侯在此不期而盟會,並由此渡黃河。歷代以爲會盟興兵的要地。

[4]嗣:接續,繼承。戕:殺害。

[5]蟣(jī)蝨:蝨及其卵。

【譯文】

《蒿里行》的原文是什麼?這首詩詞該如何賞析呢?

關東的英雄個個雄強,紛紛舉起討賊的刀槍。開始想學周武孟津會,立誓除董卓保衛漢皇。誰知道大家貌合神離,你不爭先我也只觀望。最後發展到爭權奪勢,義軍內部騰起了血光。袁紹之弟淮南曾立國,袁紹也玩過刻璽伎倆。混戰中士卒鎧甲生蝨,百姓慘死者不計其詳。曠野裏只見累累白骨,千里內沒有雄雞啼唱。活着的僅剩百分之一,想起來這些痛斷肝腸。

【鑑賞】

《蒿里行》的原文是什麼?這首詩詞該如何賞析呢? 第2張

這首詩被後人稱爲漢末的實錄,是一首反映現實的史詩。它反映了自初平二年(190年),關東各郡將領起兵討伐董卓,直到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在淮南(今安徽壽縣)稱帝這八九年間的重大紛繁的歷史事變和社會面貌。重點寫各路軍閥以討伐董卓爲名而擁兵自重,爭權奪利,自相殘殺,形成新的割據局面,從而給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開篇'由義而動'到自相殘殺的記敘,表現了詩人英明的政治洞察力,對上層軍閥的內訌以及對下層將士、百姓痛苦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前四句寫諸侯起兵,討伐董卓,以勤王滅賊號召天下。中間六句寫軍閥爲了爭奪權勢而互相殘殺。這六句又可分爲三個遞進的層次,'軍合力不齊'二句,寫結義兵之初,已然露出危機;'軍合'只是表面上的合,'力不齊'已預示出分裂的危險;'躊躇'二字寫盡這些'勤王'的英雄們畏敵如虎,擁兵自重的心理,'雁行'已預示着必然要分道揚鑣。'勢利使人爭'兩句,則進一步寫出他們之間終於爲了爭權奪利而很快互相殺伐起來。'淮南帝稱號,刻璽於北方'兩句則舉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袁紹、袁術兄弟竟然成了死對頭,袁術自己要稱帝,大罵袁紹爲家奴;袁紹則更陰險,想借用劉虞爲帝而號令天下。袁紹出身於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當時又兵力最強,其叔父又被董卓所殺,因而自然成了各路諸侯之盟主,曹操在這裏舉二袁之爭,可以概見當時亂世羣雄的情形。讀了這六句詩,我們彷彿看到這幫軍閥從暗鬥以至明爭,終於打得不可開交的一個歷史過程。無怪乎鍾惺說曹操'看盡亂世羣雄情形,本初、公路、景升輩,落其目中掌中之矣'。(《古詩歸》)'鎧甲生蟣蝨'以下六句,寫戰爭給士兵和百姓帶來的災難和作者的感慨。'鎧甲生蟣蝨'寫戰亂之長,士兵連年征戰,人不解甲,馬不卸鞍,其苦可知;'萬姓以死亡'寫人民在戰亂中死喪殆盡,可見戰禍之烈。'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用簡括的語言描繪出一幅戰亂中的淒涼悲慘的圖畫。從視覺感受上說,彌望中,縱橫於野的白骨,是那樣慘白;從聽覺感受上說,茫茫大地死一樣沉寂,沒有一點生命的氣息,雞鳴狗吠,這些尋常的莊戶聲氣都不聞於耳了。作者收視反聽,自然要痛斷肝腸了。作者在寫這段紛繁的歷史事變時,從大局着眼,從關節處入手,提綱挈領,舉重若輕,善於突出重點,使人感到詩人自是站在高處,全局在胸,所以運筆自如,簡勁有力。從'史'的角度說,這首詩真不啻就是一首漢末良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