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詩歌中“處”處的玄機:兩處音意都不同不能混淆

詩歌中“處”處的玄機:兩處音意都不同不能混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處”有兩個讀音:一是讀chǔ,意思是居住、置身在某地、安排;再一個是讀chù。“處”讀chù時,通釋:地方,是表示方位的。可是在古代詩詞中,“處”除了表示方位外,還可以表示時間,譯爲“時”。

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何處”就是“何時”,自然是說:從什麼時候有了白髮,而絕不是說,從什麼地方得來的白髮。

李白《對酒憶賀監》:“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金龜換酒處”就是:金龜換酒時。

韓愈《早春》:“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一年春好處”明顯說的是時間,就是:一年春好時。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遙知的不可能是某山某地,而是時間。“登高處”應譯爲:登高的時候;不可譯成:登高的地方。

詩歌中“處”處的玄機:兩處音意都不同不能混淆

王灣《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鄉書何處達”,不是“鄉書”到達什麼地方,而是說鄉書什麼時候能到達。

五代牛希濟《生查子》:“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處處憐芳草”意思是常常憐芳草,而不是到什麼地方都憐芳草。

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年年腸斷處”就是年年斷腸的時候。

柳永《雨霖鈴》:“留戀處,蘭舟催發。”“留戀處”,就是難捨難分的時候。“處”就是“時候”,並不是“地方”。

僅以上各例就說明,在古詩詞中讀chù的“處”,在多數情況下是表示位置的,但絕不可一概而論,有許多場合是表示時間的。現代漢語的“處處”就是“各個地方”,僅是表示方位的,所以,很容易以今解古。

家喻戶曉的孟浩然的《春曉》中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許多人以爲處處聞啼鳥,就是聽到到處是鳥叫聲。其實,正確的解釋應該是,時時聽到鳥叫聲。

詩人“不覺曉”,是因爲“夜來風雨聲”干擾了睡眠。夜裏沒有睡好,想睡個早覺又沒睡成的原因是“處處聞啼鳥”,鳥叫聲使他沒能好好睡個早覺。“聞啼鳥”是“聞”,是聽到的。“花落知多少”,是詩人的推測,這說明詩人雖然已經醒了,但是並沒有外出,甚至沒有起牀。這個時候,窗外的世界是通過聽覺感知的,而不是通過視覺看到的。沒有出門的人,只是靠“聞”,是很難分辨啼鳥是分佈各處還是集中於一樹的。因爲詩人只是聽到“啼鳥”時時不斷,而不是知道“啼鳥”的分佈情況,所以,“處處聞啼鳥”的“處處”,應該解釋爲“時時”,而不可解釋成“到處”。“處處聞啼鳥”,實爲鳥聲不絕之意。

急切想要欣賞春景的詩人,因爲“夜”,因爲“風雨”,而沒能投入春之中。拂曉了,風雨停了,人卻上來了困勁兒。是眯一陣兒,還是出去看春?詩人處於矛盾之中。

“再睡一會兒吧”,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再躺一會兒吧”,嘰嘰喳喳……啼鳥用一陣一陣的春之聲,撩撥着詩人,讓他想到“花落知多少”,讓他按捺不住。《春曉》寫的是春對詩人的勾引,詩人禁不住春的誘惑,而不是看春、賞春。

後來孟浩然肯定是出門了,肯定是投入春的懷中了,但是,詩已結束,那些全不寫了。頌春的詩許許多多,多是對春的直接描繪,孟浩然則只寫了聽春、想春,於是就高了別人一頭。若是將“處處聞啼鳥”依常人之解,釋爲“聽到到處都是鳥叫聲”,將只是聽到的解釋成了全面的聽看結合,那就等於是讓詩人進入了屋外的春天,那樣就轉回了通俗的窠臼,多了直白,失了含蓄。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