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鄂溫克族的搖籃是怎樣的一種手工藝品

鄂溫克族的搖籃是怎樣的一種手工藝品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鄂溫克家庭的嬰兒出生幾天後,就開始生活在搖籃中,週歲之後,爬出搖籃,開始走路,但睡覺還是在搖籃裏,直到兩歲或兩歲半。

鄂溫克人的搖籃(鄂溫克語,叫額莫賀),是用烏勒特毛(山丁樹)或西勒特毛(紅柳樹)製成,呈長圓形,長約90公分,寬約35公分,邊高約8公分。搖籃的底部由兩塊薄扳接成,從中部開始徐徐向上,接角處與平面呈45度角,嬰兒的頭枕部不用木板,在其部位的邊上鑿出針眼,縫上用紅、綠、黑顏色的線繡出蝴蝶花紋或雲紋圖案的布。搖籃頭部的背面掛上串起來的雞或野雞腿骨、鷹爪、雄野豬獠牙(哈皮蘭)等。搖籃頭部左右兩端各綴上三條五顏六色的串珠。搖籃頭部以下的兩個木邊上,鑿幾處孔穿上細皮繩,再系寬布繩,以便將孩子捆綁在搖籃裏。

定居區的鄂溫克人在屋內房樑上備有一根長長的用公狍脖皮製成的皮繩(奧勒根),不用時高高的繫上去,這跟皮繩的兩端有特製的鐵環或銅環(鋼古),專門用來鉤住搖籃頭尾兩端的環形皮繩,使其穩穩當當地掛起來悠盪。這種鐵或銅環製得非常精緻,還刻有花紋,尤其用久了的銅環,越發閃着黃色的光亮,宛若一幅精美的藝術品。狩獵鄂溫克人,將搖籃掛在“仙人柱”內母親鋪位的橫杆上。遷移時母親將躺在搖籃的嬰兒馱在馴鹿背上。到了宿營地,在還沒搭起“仙人柱”前,將搖籃掛在樹上。

鄂溫克族的搖籃是怎樣的一種手工藝品

夏天鄂溫克人在搖籃的上面覆蓋薄布,以防蚊蟲叮咬嬰兒,冬季覆蓋厚布或皮子,以防寒氣襲人。爲使覆蓋物與嬰兒面部有一定的間隙,在搖籃的上半部安上半圓形的細木杆(瑪力蘭),使覆蓋物隆起。

鄂溫克人認爲,搖籃用的時間越長孩子睡在裏面越舒服,有的家庭要給幾代人的嬰兒使用,當孩子出搖籃後,還興外借,不讓搖籃空着。誰家生了孩子需要用搖籃,就來借。還搖籃時,一般不空手來,在搖籃上面放些點心或別的食物。

當嬰兒哭鬧或受了驚嚇時,勤勞的母親便將搖籃底部的專門用來悠盪的長皮繩套在腳上來回拽動,邊做活,邊哼着胸中溢滿慈愛的曲子。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