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民俗是如何產生的?民俗是如何在歷代發展的?

民俗是如何產生的?民俗是如何在歷代發展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民俗,即民間文化,可以簡單概括爲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民俗在我國古代是如何發展的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自世界起源,只要有人類羣體居住的地方就會慢慢的有民俗的產生,其因人類居住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影響,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慢慢逐步完善,並且由於時代的改變而不斷的改進。關於民俗的說法,很久以前在我國就已經被提出來了,很多現在大家耳熟能詳,隨口就能提起的民族特點其實就是從很久以前老祖宗們那裏流傳下來的,同時也正是因爲有了這些不同風格特點的民族文化,才匯聚出如今的文化大國。

民俗是如何產生的?民俗是如何在歷代發展的?

由於生活環境以及地理條件的不同,生長在各個地方的人們,有着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從而也就產生了不同的民俗。但是所有的民俗特點都反映着積極的影響,它是一種由羣體性生活而創造出的文化,不同的民俗在社會上的表現形式是不一樣的,而且其輻射範圍及流傳區域也有一定的限制。

一、民俗是文化的一種特殊表達

民俗的發源其實不僅僅只限於中國古代,在很久以前的西方國家,也有此說法,被稱之爲“大衆古俗”,這也從另一方面體現出來有民的地方就會有民俗的產生,這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習慣使然。這也不難理解,民俗的“民”字牽繫着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只要是有人類生存的地方,一定會出現他們常常特定會做的事,我們會稱之爲一種習慣,但是與吃飯睡覺不同的是,這種習慣只在某些特定的時間或是特定的地點,甚至某些少數民族裏還會多一層限定,就是特定的民族纔會做的事。換句話說,這就是由民間的人們所發起的事情。

而“俗”就稍較前一個字難理解些,在《說文解字》中也有提及,裏面將其訓爲“習也”,也就是說人們常常會做的事,或是頻繁去重複的事,將其發展成爲了一種習慣,甚至會模式化的去傳承和演示,也就慢慢的被稱爲了俗。而正是這種傳承,也就慢慢演變爲了文化形式的其中一種,成爲了我國自古以來,不管在哪個朝代都會盛行的一種行爲文化,更是爲我國的文化歷程增添了一股濃墨的色彩,成爲了一種影響着民衆情緒的特點。

民俗是如何產生的?民俗是如何在歷代發展的? 第2張

二、民俗具有模式性

既然前面提到民俗是人們從祖上繼承下來的特定的習慣,那麼對於這種習慣自然也就有其特定的表達方式。不管是吃東西,還是表演,或是固定的行爲,只要是適應社會,適應政治經濟,就不會影響其代代相傳的規律。而且還會被人們當作一種節日,被人民遵照,無終止地去重複。

從最簡單地說起,就如最隆重的春節,那所要遵照的民俗可是數不勝數,掛燈籠,貼對聯,吃年夜飯都是每個人隨口就能提出來的,就連幾歲的小兒也都清楚明白特定的步驟該如何。那就更不用說隨着時代的發展,漸漸命名出來的節日都有着其特定的民俗模式,端午吃糉子,中秋賞月等。但並不是所有特定場景出現的重複性行爲都稱爲民俗,只有被人們認可,且會重複去做的事才能稱之爲民俗。

還比如每當清明時節到來時,爲了表達對祖先或是對已逝的故人的尊重和一些非常具有典型色彩的人物故事的緬懷,我們不僅要程序性地去完成既定的步驟,因爲這是祖先傳承給我們的文化特色,不可摒棄,並且還要帶着特定的節日情緒以及情懷去做這些習慣性的風俗,這樣才能體現民俗在文化中的特點,也才能突出人們賦予這個民俗的特色。

《樂論》中魏阮籍稱:“習而行之謂之俗。”

民俗是如何產生的?民俗是如何在歷代發展的? 第3張

結語

綜上所述,民俗在我國曆代的發展中,一直都是以各族人民在特定的時間點去模式化的完成的特定的行爲動作而得來的。其既順應社會的發展,更體現國家或朝代的文化特色風俗。也正是因爲有了民間各族人民不斷將其當作生活的慣例去完成去演示,也不會成就出今時今日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化大國。

它是人民自發地貢獻給社會的精神產物,以集體化呈現,但是意義積極,雖然其中不乏惡俗的民俗,但是消極的終將都會因爲不順應時代社會而漸漸被摒棄。最後漸漸流傳下來的都是能使人們齊聚一堂,或是共同感受節日美好氣氛的風俗。民俗是一種文化的特殊表達,很多民俗都以其富有情趣色彩的特點而備受人們推崇,比如緬懷,比如喜慶,亦或者是懷舊,或是紀念,都是非常有意義和代表性的風俗習慣,其創造於民間,並世代延續。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