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鄭文焯行書聯簡介,深受康有爲與馬宗霍推崇

鄭文焯行書聯簡介,深受康有爲與馬宗霍推崇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近現代書法史上,鄭文焯的名字並不顯赫,今天很少有人知曉,但他得到了康有爲與馬宗霍兩位大家的極力推崇。康有爲通過題跋讚道:“大鶴山人詞章畫筆醫學絕藝冠時,人所共知,惟寡知其書法,今觀所自抄詩稿,遒逸深古,妙美沖和,奄有北碑之長,取其高渾而去其曠野,蓋自《張猛龍碑陰》入,而兼取《李仲璇》、《敬使君》、《賈思伯》、《龍藏寺》以及《瘞鶴銘》,凡圓筆者,皆採擷其精。華,故得碑意之厚,而無凝滯之跡。”馬宗霍《霎嶽樓筆談》以爲:“大鶴山人書,結體純取南碑,而波磔駿發,復兼有北碑之妙,翩翩奕奕,氣味直到六朝。簡札詩稿,脫手彈丸,對之殊有俊風。餘嘗藏山人金石拓片題跋墨跡,筆法細如遊絲,清麗纖眠,尤爲絕品。”

鄭文焯行書聯簡介,深受康有爲與馬宗霍推崇

康有爲、馬宗霍二人的讚語各因不同對象而發,正確與否姑且不論,但不能直接用來評判本期所刊這副對聯,卻是毫無疑義的。因爲該聯書法一方面做到了“結體純取南碑”(如馬氏所言),另一方面又背離了康有爲“得碑意之厚”的結論。

鄭文焯的這副行書聯在結體構架上,該聯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以碑書爲本,勁健、開張而拙樸;但如果着眼於基本筆畫,又將看到除極少數顯碑書之痕、方折爽利之外,絕大多數皆吸收了帖學意趣,瘦削流暢,嫵媚動人,沒有一點兒厚重之“碑意”,這可能是與款署“指墨”有關。反覆品味此聯書法,忽然想到現代蕭勞書法面貌與此頗爲接近,不知蕭氏是否師承過鄭書或受過鄭書之啓迪。一般書家作對聯,款字總比正文流動輕便些,而該聯的處理卻正好相反,它是款字重拙遲澀於正文,更大程度地弘揚了碑學精神。即此而言,鄭氏得到鼓吹碑學的康有爲、馬宗霍二人之首肯,亦屬理所當然。

鄭文焯(1856—1918),原籍奉天(今遼寧)鐵嶺,自署山東高密人。字叔問,一字俊臣,號小坡,別號瘦碧,小字豫格,晚年自號大鶴山人。清光緒乙亥年(公元1875年)舉人,曾任內閣中書。幼承家學,精究小學,通醫道,諳音律,工詩詞,嗜金石書畫成癖,收藏宏博。有多種考辨文字和詩詞集存世。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