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漢景帝推行削藩政策簡介,推行削藩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漢景帝推行削藩政策簡介,推行削藩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爲了收回諸侯或地方割據勢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權力而實施的政策。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削藩有四次:

一是西漢景帝的削藩,引發七國之亂,僅三個月便消滅叛亂七國,平定七國之亂後確立了中央對地方的權威;二是唐代宗、德宗、憲宗、穆宗朝的歷次削藩,先成後敗,暴露了節度使制度的弊端,唐王朝也爲藩鎮所滅,這爲宋代提供了教訓;三是明建文帝削藩,引發靖難之役,朱棣(即明成祖)奪位後再行削藩;四是清康熙帝削藩,引發三藩之亂,歷時八年平定三藩,中央政權由此確定了對地方的垂直有效管理。

漢景帝推行削藩政策簡介,推行削藩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西漢削藩

晁錯建議削減王國的封地

晁錯建議削減王國的封地,限制他們的發展,逐漸加大中央直接管轄的地盤,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景帝採納了晁錯這一“削藩”主張,景帝三年(前154),楚王劉戊違犯漢喪制,被罰削去東海一郡;趙王有罪,削去其河間郡;膠西王劉昂私賣官爵,削去6縣。

劉濞爲首的一些諸侯王強烈反對

晁錯的“削藩策”激起了以吳王劉濞爲首的一些諸侯王的強烈反對。

吳王鼓吹說晁錯侵奪諸侯之地,是爲離間劉氏骨肉,危傾社稷,打出“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串通膠西王昂、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闢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等舉兵叛亂,形成東方諸王“合縱”攻漢的形勢,震動很大。

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36將軍往擊吳楚,派酈寄擊趙,欒布擊齊地諸叛國,並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齊、趙兵。

曾經做過吳國丞相的爰盎,建議景帝誅殺晁錯,恢復王國故土,以換取七國罷兵。

劉濞宣佈自立爲“東帝”

景帝在變起倉卒的情況下接受了這一建議,處死晁錯。

但吳王劉濞拒絕接受朝廷詔書,還宣佈自立爲“東帝”。

因此,戰事便繼續進行。

平定七國之亂

周亞夫率漢軍屯於樑國以北的昌邑(今山東鉅野東南),他不救樑國所受到的吳楚軍攻擊之急,而以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截斷吳楚軍的糧道,使其陷入困境。

吳軍多是步兵,利於險阻;漢軍多是車騎,利於平地。

戰事在淮北平地進行,吳軍居於不利地位。

樑國又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吳軍無法越過。

漢景帝推行削藩政策簡介,推行削藩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第2張

吳軍北至下邑(今安徽碭山境)周亞夫軍營求戰,結果一敗塗地,士卒多飢死叛散。

周亞夫派精兵追擊,吳王劉濞率敗卒數千逃至長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蘇鎮江)。

漢遣人策動吳軍中的東越人反吳,吳王濞被殺。

楚王劉戊和參加反叛的諸王,也因兵敗自殺或被殺。

歷時三月的吳楚七國之亂,遂被完全平定。

結果

此後,景帝免除了諸侯王的行政權和官吏任免權,削減了王國官吏,規定諸侯王不再治民,只能衣食租稅。

諸侯王強大難治的局面大爲改變,因而進一步加強了統一,鞏固了中央集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