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二郎神楊戩用的是什麼兵器:中國古代的異形兵器

二郎神楊戩用的是什麼兵器:中國古代的異形兵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上了年紀,對兒時的記憶反倒日漸清晰起來,想起當時讀《西遊記》,對齊天大聖孫悟空的崇拜歷歷在目。他會七十二變,憑藉一條金箍棒,探龍宮,闖地府,鬧天宮,打遍天上地下。可後來反被小聖二郎神楊戩降服。楊戩有七十三般變化,三件法寶,一是三尖兩刃刀,二是寶雕彈弓,三是哮天犬。

二郎神楊戩用的是什麼兵器:中國古代的異形兵器


圖一 繪畫中的二郎神

打鬥時兩人賭變化,鬥兵器。《西遊記》第六回“觀音赴會問何因,小聖施威降大聖”中說:“真君與大聖鬥經三百餘合,不分勝負。那神君抖擻神威,搖身一變,變得身高萬丈,兩隻手舉着三尖兩刃神鋒,好便似華山頂上之峯,……惡狠狠,往大聖着頭就砍。”馬增芬西河大鼓《大鬧天宮》唱得更是有趣,二郎神楊戩“上三刀,下三刀,左三刀,右三刀,刀刀不離大聖後腦勺,就是一刀也沒有刀着。”

除了《西遊記》,明代通俗小說《水滸傳》的一百零八條好漢中,有兩個使三尖兩刃刀的英雄,一個是九紋龍史進,另一個是天目將彭玘。史進是《水滸傳》書中出現的第一條好漢,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說道,史進“一張弓,一壺箭,手裏拿一把三尖兩刃四竅八環刀”,跨了火炭赤馬,來戰陳達。只見“九紋龍忿怒,三尖刀只望頂門飛。跳澗虎生嗔,丈八矛不離心坎刺”。天目將彭玘出現在第五十五回“高太尉大興三路兵,呼延灼擺佈連環馬”,他是朝廷征討梁山的先鋒之一,乃“累代將門之子,使一口三尖兩刃刀,武藝出衆。”《三國演義》也有使用三尖兩刃刀的戰將,那就是袁術帳下的大將紀靈,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駕幸許都,呂奉先乘夜襲徐郡”,袁術命紀靈率十萬大兵赴徐州征討劉備,“紀靈乃山東人,使一口三尖刀,重五十斤。”與關羽對陣,“一連三十合,不分勝負”。

從上述文字描述中,我們知道,三尖兩刃刀與厚背薄刃的傳統刀型大不相同,當爲一種兼有突刺功能的砍斫兵器。可惜至今沒有類似的考古實物資料發現,不能得知它確切出現於何時,終於何代,但也不是毫無蹤跡可尋。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一幅宋畫《免冑圖》,爲李公麟所畫,摹繪唐朝大將郭子儀卸甲除胄,會見回紇可汗,化干戈爲玉帛的故事。在郭子儀的部將中,有兩名手持三尖兩刃刀者。一個騎在披掛具裝鎧的戰馬之上,左手攬轡,右手持三尖兩刃刀(圖二)。

圖二 《免冑圖》中的持三尖兩刃刀的武將(之一)

另一個立在戰馬旁,也是右手持三尖兩刃刀,而左手握在右小臂上(圖三),

二郎神楊戩用的是什麼兵器:中國古代的異形兵器 第2張


圖三《免冑圖》中的持三尖兩刃刀的武將(之二)

旁邊有持戟者、持矟者。他們都頂盔擐甲,威風凜凜,具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英雄氣概。

三尖兩刃刀的圖像,宋代曾公亮《武經總要?器圖》有載,只是稱謂不同,書中稱之爲“掉刀”,文字說:“掉刀,刀首上闊,長柄施鐏。從附圖看,這種兵器雙刃三鋒,中鋒尤長,身長有脊,後裝長柄,柄後套鐏(圖四)。

刀頭的長度約爲全長的三分之一,雙手使用,即可左右砍斫,又可向前突刺,兼有刀和矛兩種功能。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也提到,是清明時節祭祀活動的十種“門外土儀”之一。

查閱史籍,三尖兩刃刀(或稱掉刀)並不是宋代新創,而在唐代或更早的隋代就已經有了。當時稱爲陌刀、拍刀或者拍刃。歐陽修、宋祁《新唐書?闞稜傳》記載,杜伏威的義子闞陵相貌魁梧,作戰勇猛無敵,“善用兩刃刀,其長丈,名曰‘拍刀’,一揮殺數人,前無堅對。”而在殿本中,則把“拍刀”寫作了“陌刀”。劉昫《舊唐書?闞稜傳》則作“拍刃”,“(棱)善用大刀,長一丈,施兩刃,名爲拍刃。每一舉,輒斃數人,前無當者。”三種書對同一人同一事記載相同,只是兵器名稱略有差異,我們推斷,很可能是同一種兵器的不同叫法罷了。

《唐六典?衛尉寺?武庫令》記載,唐代“刀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二曰陌刀。”這四種刀中,只有橫刀、陌刀是軍隊配備的兵器,“橫刀,佩刀也,士兵所佩,名起於隋”。“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唐代兵書,李筌《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器械篇》記載,唐代一軍爲12500人,一軍中裝備佩刀“八分”,陌刀“二分”,也就是在一軍12500人中,10000人裝備佩刀,2500人裝備陌刀。在人手一刀的情況下,使用陌刀的士兵佔五分之一。“馬軍即陌刀,並以啄錘、斧鉞代,各四分支”。有這麼多士兵使用陌刀,一定是爲大規模作戰列陣而設,而不是一兩名猛將個人所用兵器的特例。

唐代的另一部兵法《李衛公兵法輯本》,“部伍營陣” 中,講述了當時隊的兵種配置,有馬軍、戰鋒隊、弓手、弩手(弓、弩手另配備陌刀、棍棒)、跳蕩、駐隊、奇兵等等。每臨戰,先佈列陣形,全軍同仇敵愾。距敵一百五十步時,弩兵開機張弩;距敵六十步時,弓箭手張弓搭箭;頑敵進到二十步時,一場肉搏即將展開。這時弓弩手更換兵器,手持陌刀、棍棒)與戰鋒隊“齊入奮擊”,如果步兵顯露敗績,跳蕩、奇兵、馬軍立即向前迎敵,步兵後撤整頓,準備再援再戰,如果跳蕩、奇兵、馬軍進攻不利,則戰鋒等各隊(步兵)要立即“齊進奮戰”,共同殺敵。敵軍被擊退後,馬軍、奇兵不可貿然追擊,防止敵人使詐。

唐朝軍隊的戰陣是一個立體的,多兵種配合的有機作戰整體,其中陌刀隊的作用不可小覷,數千上萬名手持長柄陌刀的勇士結成戰陣,如壁壘,如狂潮,無論迎敵還是與追擊,都足以讓敵人喪膽。唐王朝建立以後,這種用陌刀隊衝陣的陣法,以步兵對騎兵,也讓騎劣馬,諳彎弓的牧獵民族聞風喪膽,從而造就了不少善用陌刀或陌刀戰法的名將。

二郎神楊戩用的是什麼兵器:中國古代的異形兵器 第3張


圖四 《武經總要》中的掉刀圖像

李嗣業就是一名善用陌刀的猛將,《舊唐書?李嗣業傳》稱他“壯勇絕倫”,天寶初年,“於時諸軍初用陌刀,鹹推嗣業爲能。每爲隊頭,所向必陷”。天寶七年(748年),高仙芝奉命徵勃律,任李嗣業、田珍爲正、副陌刀將,遇吐蕃居高憑險據守娑勒城。高仙芝下令午時之前破城擒賊。嗣業率步兵手持長刀冒着滾木礌石,攀登上山。敵兵措不及防,紛紛潰逃,墜崖者、溺溪流者不計其數。隨之長驅攻入勃律城,生擒勃律王、土蕃公主。迫拂林、大食諸胡七十二國歸順大唐。安史之亂後期,李嗣業、郭子儀和衆將率兵勤王收復京師,與賊軍對戰於香積寺北。賊軍勢盛,嗣業和郭子儀商量,“今天我們若不拼死一戰,有可能會全軍覆滅。”於是袒衣赤膊,持長刀大聲呼叫,奮力拼殺。敵兵衝上來,被他連人帶馬砍作兩段,接連砍殺了十幾個敵兵,方纔穩住陣腳。隨後,又帶領“前軍之士盡持長刀而出,如牆而進。嗣業先登奪命,所向披靡。”遂“與回紇合勢,表裏夾攻”,大獲全勝。“斬首六萬級,填溝壑而死者十二三。”這就是讓敵人聞風喪膽的陌刀隊,陌刀陣法。

唐朝的另一名戰將裴行儉,則把陌刀作爲偷襲敵人的兵器。《舊唐書?裴行儉傳》記載,調露元年(679年),突厥阿史那德溫傅反唐,高宗詔令裴行儉率兵討伐。鑑於敵兵多次劫掠大軍糧草之事,裴行儉想出了這樣一條計策,詐用糧車三百乘,每車內埋伏攜帶陌刀、勁弩的壯士五名,又讓數百老弱殘兵拉車誘敵。另外在險要處埋伏精兵,專等敵人上鉤。敵人果然上當。趁敵人解鞍牧馬,防備鬆懈之時,車中壯士驟然殺出,這是伏兵也恰恰趕到,內外夾攻,把敵人殺獲殆盡。這是使用陌刀破敵的又一個戰例。另外,大唐名將哥舒翰也用陌刀陣破過頑敵。

由陌刀、陌刀隊和陌刀陣法,讓人聯想到了公元前4世紀,歐洲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步兵方陣,他們的軍隊經過嚴格訓練,把長矛的威力發揮到了極致。但近戰能力弱,靈活性差,兩側亦受到攻擊。而陌刀陣法,不但突顯了陌刀的砍斫威力,而且與弓弩手、馬軍、跳蕩、駐隊等聯合作戰,遠近結合,攻防兼備,是一個有機的作戰整體。但兩種戰陣相隔時間甚遠,不可相互比較,否則就有關公戰秦瓊之嫌了。

至於三尖兩刃刀,也就是《武經總要?器圖》中的“掉刀”,是在陌刀、拍刀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加長正中的前鋒,增加了突刺功能,加厚中脊,使刀頭不易折斷,又增加了重量,提升了砍斫力度。李公麟的《免冑圖》與《武經總要》的編撰的時代相同,畫中的三尖兩刃刀與《武經總要》“掉刀”則可互爲參照。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