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中國古代冷兵器之銅戈:古代戰爭曾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古代冷兵器之銅戈:古代戰爭曾發揮重要作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鞏義博物館裏,陳列着一件西周時期的冷兵器銅戈,這件銅戈設計的脊厚刃薄,外輪廓平滑流暢,做工精緻,重量分佈均勻。看上去堅硬且冷峻,刃部鋒利,想來在古代的戰爭中曾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戈可以用於橫擊、鉤殺和啄擊,戈的刃部叫援,尖端稱鋒,轉折而下的部位叫胡,納泌的部位叫內,援末胡上的孔叫穿,用於繫繩(如圖)。後來戈援上增加了一條中脊,當戈刺入人的身體,血就會順着中脊流出,增強了戈的殺傷力。據《考工記》記載:“戈的規格是廣2寸,內長7寸,胡長6寸,援長8寸,重1斤14兩,柄長6尺6寸。”但實際上尺寸並不完全一致,會有一些差別,這只是戈的頭部,後邊應該加一個竹柄或木柄。如果和矛合併使用,就被稱作戟,具有更大的威力和靈活性。

中國古代冷兵器之銅戈:古代戰爭曾發揮重要作用

冷兵器是指不帶火藥、炸藥或其它燃燒物,在戰鬥中直接殺傷敵人、保護自己的近戰武器裝備,戈是冷兵器中最古老、最常見的,也是古代中國特有的兵器。4000多年前,戈就已經問世了,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青銅戈是在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中發現的兩件銅戈。作爲中國古代早期最重要的兵器,戈的名稱、形象在處於初創時期的漢字中被大量的保存下來,如:戰、伐、戮、威等。 有人對武字進行拆字,提出止戈的解析,或許,武的最高境界就是停止或制止兵事了。

中國古代冷兵器之銅戈:古代戰爭曾發揮重要作用 第2張

《左傳.成公十三年》上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祀和戰爭,戰爭中武器發揮着巨大的威力,人們對武器的重視和偏愛就產生了一個個與武器相關的成語,尤其是由戈組成的成語饒有趣味。每當講解員向遊客介紹這件銅戈時,總要介紹與它有關的字和成語。

“大動干戈”最早出現在《論語.季氏》中:“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業;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干戈成爲兵刃相見或戰爭的代稱,今天,人們用“大動干戈”形容動武或大張聲勢的行事。而“化干戈爲玉帛”則又反映了人們期望和平、渴求安寧的強烈心願。干戈爲古代常用的兵器,玉帛爲美玉和上等的絲織品,這句話最早出現在《淮南子.原道訓》中(譯文):“從前,夏部落的首領鯀建造了八尺高的城池來保護自己,大家都想離開他,別的部落對夏虎視眈眈。後來,禹當了首領,就拆毀了城牆,填平了護城河,把財產分給大家,毀掉了兵器,用道德來教化人民。於是大家都各盡其職,別的部落也願意歸附。禹在塗山開首領大會時,各地首領紛紛進獻玉帛珍寶。”從此,人們就把“化干戈爲玉帛”引申爲重修於好、禮尚往來。

近代,皖南事變驟起,周總理以詩懲敵,題寫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同室操戈”作爲自相殘殺的意思,反映出總理的憤懣和震怒。另外還有陣前倒戈、反戈一擊等成語,均說明了武器戈的重要影響及在傳統文化中留下的印記。

鞏義南依中嶽嵩山,北瀕黃河天塹,東臨虎牢關,西據黑石關,南有軒轅關。漢代八關,鞏義就有三處,爲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想來這種銅戈一定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隨着時間的推移,戈作爲古老的武器將被人們逐漸淡忘,唯有由戈字構成的文字、成語仍在人們的學習、工作中頻繁出現,並將流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