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甲申事變時間 甲申事變的影響

甲申事變時間 甲申事變的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甲申事變是指1644年李自成滅亡明朝,隨後清兵南下入關作戰的歷史事件。

明朝末年,社會矛盾尖銳,朝政渙散,官員腐敗,民不聊生。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大明江山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在衆多農民百姓的支持下,相繼攻克了襄陽、汝州並順利佔領西安。而日漸壯大的義軍,目標遠不如此,明天子所在的北京,纔是他們的最終目標。

闖王李自成於崇禎十七年(1644)稱帝,定都西安,國號爲“大順”,年號“永昌”。其後李自成繼續率軍攻城略地,一路過關斬將,兵鋒直指明朝京師。

甲申事變時間 甲申事變的影響

  李自成像

對此危急形勢,崇禎帝派出了大學士李建泰前去抗壓李自成。然而李建泰非但握兵不發,反倒搗毀自己的城池,作亂其中而後投降李自成。

抵抗不成,崇禎帝又從各地抽兵前來勤王。可勤王之兵亦多數對明廷失去信心,要麼半路投降,要麼推諉不前。明朝政權早已腐爛不堪,朝臣大員都揣度聖意,伴君如伴虎,君臣隔閡,良策不行,遷都之議也難以推進。更不免朝臣漸生二心,明廷此時可謂忠良盡失,無官可任。最後,崇禎帝無奈之下,派遣太監作爲監軍,前往督戰。由內而外腐爛的明朝政權此時已是搖搖欲墜,朝中無可用之臣,城下無可戰之師,京師一旦受擊,恐難自保。

甲申事變時間 甲申事變的影響 第2張

  崇禎帝像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渡過黃河,攻佔太原。其後,連克寧武關,並下令屠城。大同總兵姜瓖投降,李自成佔領大同。十八日,進攻畿(jī)南。二十五日,至彰德,趙王朱常㳛(yú)投降。

三月,李自成進軍北京。先入居庸關,監軍杜之秩、總兵唐通繳械投降。十六日,輕而易舉拿下昌平,焚燬明十二陵享殿。十七日,到達北京。炮轟阜成門、廣安門、西直門,守衛官兵不戰自降。面對“天下苦秦久矣”的心理狀態,李自成一路征戰,所到之處大多將士不戰而降,明朝迅速土崩瓦解。十八日,此時,李自成駐軍門外,遣降臣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祕密談判,意在使崇禎帝禪位。崇禎大怒,決定親自討伐李自成,談然破裂。

崇禎帝未及動身,明廷內部官宦早已暗議“開門迎賊”。而李自成之前提出的“均田賦”口號,早已籠絡了備受明朝壓迫的民心,有歌謠流傳:“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於是百姓爭相迎接。此外,李自成佔領北京後,他已做好準備順理成章登上皇位,所以他下令入城官兵必須秋毫無犯,違者立斬。上有朝中官員暗中相助,下有京師百姓作爲羣衆基礎,李自成毫無阻攔地踏進廣寧門,北京外城淪陷。

十九日,崇禎皇帝聞訊,詔臣議策,然文武官員,一無所至。崇禎知道敗局已定,明已無翻身之力。於是前往坤寧宮,逼死皇后、親刃子女。最後與太監王承恩來到煤山,悲憤自縊,時年三十四歲。維持了兩百多年的明朝政權就此滅亡,農民起義軍建立起來的大順朝取而代之。

李自成順利攻佔北京城。然自己畢竟只是一介布衣,能力通識終究有限。奪取政權後,李自成開始盤剝舊臣,擄掠百姓,不問民生,行事荒唐,民心盡失。之後在山海關被清軍重挫,回京倉促登基,而後逃離北京,辛苦建立的大順政權,最終不過是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