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商鞅變法和申不害變法處於同一時期,那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

商鞅變法和申不害變法處於同一時期,那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申不害在韓國實行以“術”爲主的法制,經過15年改革,加強了君主集權,使韓國“國治兵強”,政治局面比較穩定,國力也有所增強。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商鞅變法和申不害變法處於同一時期,那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

但實行這種政策也產生了另一個後果,即“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術”取決於君主本人的才能,君主本人比較正確,有能力,國家就會比較興旺;相反,國家就會陷入混亂,老百姓就會遭殃。

正因爲申不害與韓昭侯用“術”有餘,定法不足,“不擅其法,不一其憲令”,因此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韓國的問題。韓昭侯一死,韓國很快又衰落了,因此申不害變法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但申不害重“術”的法制思想卻爲歷代封建帝王加強君主集權提供了理論和經驗,也爲一些人搞陰謀詭計開了先河。

同一時期秦國(商鞅)變法和韓國(申不害)變法結果很不同在於,與其說是變法不徹底,不如說是變法的立足點不同:前者秦國立足的法,君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爵位不得功不能世襲,奴隸可封將軍;而後者韓國也是法制,但是側重的不是法律條文,而是執法的國君。

君臣關係,秦國變法之後,司馬錯、甘茂、張儀、甚至水工鄭國都不是秦國人,秦國按法律按軍工或者政績封官,同時這些人可以在朝堂之上大膽諫言,比如司馬錯諫言取四川。而韓國呢,雖然也是按律按軍工或者政績封官,但是還得看看韓國國君的臉色,還得看看現在在位大臣的臉色。

商鞅變法和申不害變法處於同一時期,那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 第2張

公元前353年,魏國又起兵伐趙,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成侯派人向齊國和韓國求援。韓昭侯一時拿不定主意,就詢問申不害,應如何應對。“申不害始合於韓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擔心自己的意見萬一不合國君心意,不僅於事無補還可能惹火燒身,便回答說:“此安危之要,國家之大事也。臣請深惟而苦思之。”意爲“這是國家大事,讓我考慮成熟再答覆您吧”。

隨後,申不害不露聲色地遊說韓國能言善辯的名臣趙卓和韓晁,鼓動他們分別向韓昭侯進言,陳述是否出兵救趙的意見,自己則暗中觀察韓昭侯的態度,摸透了韓昭侯的心思。

於是便進諫說應當聯合齊國,伐魏救趙。韓昭侯果然“大悅”,即聽從申不害意見,與齊國一起發兵討魏,迫使魏軍回師自救,從而解了趙國之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

韓昭侯從申不害處理外交事務的卓越表現及其獨到的見解,發現這位“鄭之賤臣”,原來是難得的治國人才,於是便力排衆議,於公元前351年,破格拜申不害爲相,以求變革圖強。同樣是懲罰,秦國太子犯法,太子傅秦孝公的兄弟被割去了鼻子。而韓國,同樣要看韓君和大臣的臉色。

商鞅變法和申不害變法處於同一時期,那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 第3張

韓國也是按能力用人,可申不害本人卻給別人走過“後門”總而言之,秦國變法雖然也看君王,也看秦孝公的支持,沒他的支持秦國成不了。但是秦國變法,立足於法,法不必權貴,猶如洪水猛烈沖刷革新,等秦孝公死後,雖然商鞅被車裂了,但是變法的成果卻深入人心,於是法令繼續執行。

而韓國,立足的是執法的君王,必不是完全的法制,多少帶一點人制,其結果猶如江河入海,遇大山要繞行,半天入不了海。結果等韓昭侯死後,法令也就容易被廢除,也就不夠徹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